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将对应的选项填入横线上。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 ,如读名人诗文;对 ,如阅传奇...

将对应的选项填入横线上。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      ,如读名人诗文;对      ,如阅传奇小说。

A. 滑稽友    B. 风雅友

 

B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读名人诗文”和“阅传奇小说”的对应关系来选择。“读名人诗文”对应“风雅友”;“阅传奇小说”对应“滑稽友”。据此,答案为B和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诗歌节选自《艾青诗选》,读后请回答。

(1)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他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2)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3)一个海员说/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这三节诗,能够反映艾青诗歌创作的不同情感。请你简要谈谈。

2.以材料三为例,说说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诵这首诗歌?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30年代,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凝、深厚的风格,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光明”。

B. 艾青的诗歌创作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C. 母爱和童真是泰戈尔诗歌的重要主题,宗教和哲学是其诗歌的核心主题。

D. 《唐诗三百首》按照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律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炉峰月》)

(注解)①俟:等到。②有道:这里指有常规。③渠:岂,难道。④武:半步。⑤嘄(jiāo):叫喊。⑥苍头:奴仆。⑦火燎:火炬。靿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B. 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C. 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D. 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    午后同二三友人

B. 上下白          友曰

C. 相与杖而下      之不以其道

D. 日更定矣        当

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B. 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所以据此推测乙文中,作者与朋友在四月月圆那天,傍晚赏落日,坐山上等月出赏月。

C. 甲文舟子说作者“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乙文中作者与友人不顾危险,夜晚赏月,这不同于在西湖赏雪时的闲雅心境。

D. 甲文使用白描手法写雪景,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简洁概括,悠远脱俗。乙文写月光,突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让人心旷神怡。

4.用现代汉语表达下列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

5.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夜游赏景的经历,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甲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         

2.两首诗的作者都曾遭贬谪,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李白《行路难(其一)》以“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端无尽的惆怅和迷茫。

(4)中国古典诗词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①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提到,人世间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有了责任,“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而最乐的事是“自然责任完了”,如释重负。(甲)对于这个观点,他最终概括为:“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②苦与乐,本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却往往能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对苦与乐认识层次的不同,带给人的内动力和成就感自然也不同。梁启超所说的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和升华;所说的苦也不是单就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使命、为了奋斗目标的实现,不怕吃苦,甚至甘愿吃苦。(乙)这其中的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③从实践来看,责任是一纸规则和条文,负责却显一股精神和品质。一字之差,意蕴与要求却完全不同。负责不是一句口号,也并非拍拍胸脯那么简单,而是既要知责明责,更要勇于直面和承受责任背后所蕴含的苦。这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义更为特殊,要求也更高。(丙)有了这种博大境界、高尚品质,就能既不惧接受身体上的辛勤与劳苦,又能经受精神上的磨练与考验;不仅能做好一时一事一任,更能贯穿于实践全部、事业全程。

④回顾我党我军历史,许多革命先辈总是勇于担当负责,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尽责中饱含的那份快乐。彭德怀“度过明天难关口,念二午时红旗新”,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他们如此慷慨无畏,不惧苦累,并将尽责外化为一种乐观主义情怀,一种不怕牺牲的血性,一种敢打必胜的信念。这也是当前共产党员需要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需要汲取的榜样力量。

⑤负责尽责关键在于担当。习主席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丁)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样就会“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干出一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事业,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选自2018年1月2日《解放军报》,作者:王志国,有删改)

1.与范仲淹、欧阳修对“乐”的理解不同,选文对“乐”的理解重在内涵,侧重于__________

2.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引述梁启超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负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B. 苦和乐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泾渭分明,表现各异,很难交融和转换。

C. 梁启超强调的苦乐,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苦乐,而是品格的沉淀与精神的升华。

D. 责任、负责的关键是担当,共产党人更要有担当。

3.阅读全文,下面的文字最应该还原到文中的(    )处。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坚持为党和人民去吃苦,自觉为履行好第一职责去吃苦,就能跳出一时困难和利益的羁绊,在心中燃起党员本色的“篝火”,这种大局观、事业观和利益观,便是共产党人履职尽责中“乐”的本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