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默写填空。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

按要求默写填空。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李白《行路难(其一)》以“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端无尽的惆怅和迷茫。

(4)中国古典诗词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野芳发而幽香 (2)湘水无情吊岂知 (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4)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解析】 本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幽、湘、岂、塞”等字词容易写错。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对积累的名句进行筛选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①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提到,人世间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有了责任,“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而最乐的事是“自然责任完了”,如释重负。(甲)对于这个观点,他最终概括为:“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②苦与乐,本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却往往能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对苦与乐认识层次的不同,带给人的内动力和成就感自然也不同。梁启超所说的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和升华;所说的苦也不是单就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使命、为了奋斗目标的实现,不怕吃苦,甚至甘愿吃苦。(乙)这其中的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③从实践来看,责任是一纸规则和条文,负责却显一股精神和品质。一字之差,意蕴与要求却完全不同。负责不是一句口号,也并非拍拍胸脯那么简单,而是既要知责明责,更要勇于直面和承受责任背后所蕴含的苦。这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义更为特殊,要求也更高。(丙)有了这种博大境界、高尚品质,就能既不惧接受身体上的辛勤与劳苦,又能经受精神上的磨练与考验;不仅能做好一时一事一任,更能贯穿于实践全部、事业全程。

④回顾我党我军历史,许多革命先辈总是勇于担当负责,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尽责中饱含的那份快乐。彭德怀“度过明天难关口,念二午时红旗新”,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他们如此慷慨无畏,不惧苦累,并将尽责外化为一种乐观主义情怀,一种不怕牺牲的血性,一种敢打必胜的信念。这也是当前共产党员需要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需要汲取的榜样力量。

⑤负责尽责关键在于担当。习主席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丁)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样就会“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干出一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事业,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选自2018年1月2日《解放军报》,作者:王志国,有删改)

1.与范仲淹、欧阳修对“乐”的理解不同,选文对“乐”的理解重在内涵,侧重于__________

2.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引述梁启超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负责任的苦,才有尽责任的乐”。

B. 苦和乐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泾渭分明,表现各异,很难交融和转换。

C. 梁启超强调的苦乐,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苦乐,而是品格的沉淀与精神的升华。

D. 责任、负责的关键是担当,共产党人更要有担当。

3.阅读全文,下面的文字最应该还原到文中的(    )处。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坚持为党和人民去吃苦,自觉为履行好第一职责去吃苦,就能跳出一时困难和利益的羁绊,在心中燃起党员本色的“篝火”,这种大局观、事业观和利益观,便是共产党人履职尽责中“乐”的本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晒”在古代也流行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晒”,其实,古人也有各种“晒”。

②“晒”有多种含义,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即“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唐代时晒书风俗更盛,朝廷干脆把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古人在七月七日拿出衣物书籍来曝晒,主要是为了杀虫消毒。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

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古代的“晒”的含义也逐渐演变,由本义延伸,泛指将自己的罕有物或特殊技能等展现给别人的行为,与人分享,任人评说。古人自然不能利用手机玩“晒”,但也是“晒”之有道。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用诗文来“晒”。

④现代人喜欢“晒”美食,其实古代人早就有这个爱好了。唐代诗圣杜甫一次在吃了美味的鲂鱼后,晒出了《观打鱼歌》:“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宋代苏轼更是一个吃货,有一次吃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经他这么一晒,老妇人的环饼香飘万里,大赚了一把。

⑤《汉书》曾记载西汉时期的东方朔晒工资,只有可怜的“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这就是东方朔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的所有薪水。不过,比起东方朔来,“晒”工资最大的玩家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一生辗转多地,转任多职。这位可爱的白乐天不管到了哪里,都没忘晒一晒自己的工资单。官至县尉,他写下了《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官至杭州刺史,此时他的工资已很高,生活也很安逸,他不禁感慨:“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在临死前,白居易还念念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⑥古人中高人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居然也可以晒自己的朋友圈,而且晒得还很不一般。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传世名作《陋室铭》,短短81个字,却是言简义丰。他不但晒自己的房子如何超凡脱俗,还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结交的高雅朋友,更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情调。可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晒得很高明。

(选自2017年2月15日《齐鲁晚报》,作者:牛锐,有删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用一个四字近义词替代划波浪线的词语。

(1)七月七日,经书及衣裳,不

(2)短短81个字,却是言简义丰

2.阅读全文,说说选文主要介绍古人“晒”什么?

3.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语的意义有本意和延伸义,文题中的“晒”用的是延伸义。

B. “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是个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但”字可以省去。

C. 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他不但晒自己的房子如何超凡脱俗,还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结交的高雅朋友,更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情调。”是个复句。

D. 作者认为“《陋室铭》晒得很高明”,主要是指《陋室铭》晒出了刘禹锡的生活情调和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耕人复辟

①放学路上,迎面遇见一位大妈。大妈看样子六十余岁了,但力气颇大。此时,她正拖着一根碗口粗的树枝,哗啦哗啦地在路边走着。看见那树枝,我心中一惊,然,不等我做出反应,咪豆已叫了起来:“妈妈,那好像是我的樱花树表姐!你快带我去看看它吧!”

②两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咪豆看见一棵落叶树上站满了麻雀,像开了一树的花,褐色的,却也非常好看。后来,我们发现它真的会开花,细碎的粉白花朵,像努力点亮春天的灯,——它是株早樱。从此,我们就经常去看望它,观察它一年四季的变化。有次,咪豆说,我们去看树,就像走亲戚一样。我说,那你就认它当亲戚吧。于是,她就叫它樱花树表姐。

③然而,在这个绿夏,它却被当头砍断了。见到它的样子,咪豆大哭起来:“为什么要砍我的树?”我心里异常抑郁,不知该如何去安慰她!

④大妈砍这树,八成是给她的菜地做篱笆用的。除了树枝,我还见到过许多翠竹,被安插在广场的“农业园”里做篱笆。

⑤在我们附近,有个很大的休闲广场,广场边缘是草坪和花地,草坪上安装着健身器材、儿童滑梯、休闲桌凳,此外还种着几棵大树,这里,是咪豆玩耍的乐园。广场北面,是规划中的商业城,还未开建,地荒着。于是,一些见不得浪费的老人便纷纷来此开菜园、种庄稼。为了防止外人入侵,这些大爷大妈们就用竹子、树枝、木板,以及旧的红条幅将各自的地盘围了起来,远看宛若五代十国之版图,红巾飘飘,分外壮观。

⑥今春,我带咪豆来广场上玩轮滑,忽然发现,草坪和花地不见了,亦被开发成了菜地!我不知道,那些老人是如何将盘根错节的草们清除干净的。最令人惊呆的是,一棵大柏树,也被掘倒了。它的树杆原本是倾斜的,根部一经深耕,就趴在了地上,庞大的树枝,覆盖着最后一片草地。而那些健身器材和小滑梯,已被破坏的不成样子,广场西侧两丛漂亮的竹子,全被砍掉,变成了菜地的篱笆墙。

⑦此地原是城郊农村,随着城市的扩建,农舍逐渐被拆除,田地里生长出一幢幢楼房。因是开发区,管理不很严,这就给那些有着农耕情节的老人们以见缝插针的机会。耕种,是我们的古老职业,只是,在这些老人眼里,那些花草树木仿佛是无价值的,抵不过他们的小青菜,小青菜可吃,可卖钱。其实,他们也不缺钱,我想他们只是习惯了这种勤俭生活。

⑧有天上午,我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位卖菜的大妈竟在砍我们小区外墙边的竹子,我停下来盯着她看,她竟完全不在乎,依旧在不紧不慢地砍着,一种想将这个城市干掉的节奏!我震惊了一下,逃走了。

⑨后来,我在想,我们,到底是谁在冒犯着谁呢?如果没有这些楼房,那些丛林和田地,也许都还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老人们,也应还在过着自己习惯的生活。——他们的人生信条,多是努力耕作,勤俭持家,越老,这种品质越坚硬。此时,你要他们进棋牌室、跳广场舞,或者就闲着,什么都不干,他们会很不舒服。哎,社会发展得真快,快得老年人都找不到出路了,我们,或许也会有这么一天。

⑩我不知该如何去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何止是他们,在很多人的心里,或许也都藏着这么一个有关耕种的梦想。目前,我们只能在阳台上种着小花小草。但如果有闲,也有地,那么,估计你也想去种一些庄稼,一些菜蔬。要扎篱笆吗?不用。——那些篱笆能守住什么呢?估计也只能守护着:自己的心!

(选自网络博客作者:桑飞月)

1.“复辟”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被推翻的旧制度复活。请你结合全文,说说标题表达的意义。

2.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耕人”的四件事情。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

细碎的粉白花朵,像努力点亮春天的灯,——它是株早樱。

4.阅读全文,说说“到底是谁在冒犯着谁呢?”

5.怎么理解结尾段的划线句子?

6.积累链接:耕种的生活充满艰辛,有大人早出晚归的劳苦:“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也有孩童的耳濡目染:“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这么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