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1. 有时 ;通“饲”,喂;等同,一样 ;表转折,但是 2. (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3.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或”多义词,“有时”。“等”古今异义词,“等同,一样。”“食”通假字词,通“饲”,喂。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见,同“现”,表露。 3.本题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查,考查的是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全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学”在今天

(材料一)亚洲教育论坛开幕

2016 年 11 月 1 日,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 围绕“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国际幼儿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教育论坛的分论 坛之一——“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意在探讨如何将国学内容融入教材。在论坛上,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该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小学一二 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已修订完毕,送交教育部审定,如顺利通过,这批教材将于 2017 年 9 月新学期开学时进入课堂。

(材料二)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增至35%。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推行“一纲多本” 政策。教育部出台一个教育大纲,各地方可根据大纲来自主选择教材,而各个出版社也开始 编纂出版自己的教材。以前的初中语文版教材有 7 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 2 个单元。为减轻 学生负担,现在,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减少到 6 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 2 个单元,同时还 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 35%。

(材料三)某高中对 29 名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情况如下:

国学经典        读过人数    占  比

A.《史记》          14     48.28%

B.《庄子》          5      17.24%

C.《论语》          23      79.31%

D.《唐诗三百首》    20      68.97%

E.《左传》          4      13.79%

F.《礼记》          4      13.79%

G. 其他经典        13     44.83%

H.比较少关注       1      3.45%

(材料四)专家观点与学校近况

专家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应再添 75 篇国学经典。省教育科学院专家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目前,中小学主导教材并没有编入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我们只能编写校本教材,在课余时间安排诵读,效果小、时间短。”刘晓军认 为,国学经典应按照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进入中小学教材。他以目前部分省市的 小学在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12 册教材中入选主题文章 358 篇,其中国学经典文本只 有 45 篇,占总量的 12%,如按照三分之一比例配置的话,还需要增加 75 篇左右。“增加什 么内容呢?根据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规定,小学阶段可以从古诗词、节庆、民俗 文化等四方面增加选文。”

学校近况一:近日,东关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一场以“诵读经典,畅谈梦想”为主题的 元旦庆祝活动。各年级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歌。 各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畅游书海等准备活动。诵读作品包括 中国古今经典诗词及以“中国梦”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表 演精彩纷呈,进一步领略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学校近况二:古诗文诵读大赛渐成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香饽饽”。2016 年 3 月 19 日,“我们的节日”xx 中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决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落幕,8 支队伍经 过激烈角逐,最后 xx 中学摘得特等奖。在比赛中,不少学校还在服装上动起脑筋,汉服、民 国学生装不一而足。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

2.请简述(材料三)的调查结论。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所占比例增至 35%。

B. 目前,古诗文诵读大赛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C. 省教育科学院专家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进入语文教材的比例。

D. 亚洲教育论坛研讨了“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的议题,决定增设国学内容的教材于 2017 年 9 月进入课堂。

 

查看答案

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魏寅

(1)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

(2)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 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 60 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3)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4)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 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5)“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6)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         

(7)“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1.文中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第(4)段和第(5)段中,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核心观点,请概括这两个方面。

3.作为一篇文化时评,本文语言雅致生动。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请你在文中横线处,试着用冯端夫妇的事例来分析论述第(6)段中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蛰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是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 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⑾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⑿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⒀老树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⒁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⒂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⒃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⒄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⒅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⒆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7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段落

内容

①-⑤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⑾-⒆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 喜出望外

 

 

2.文章⒀-⒃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叶子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本文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卖炭翁》: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

③《如梦令》: 知否?知否?_____

④《忆秦娥·娄山关》: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_____

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不要心急!

⑦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⑧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

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用“__________”,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B. 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C. 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土特产,却之不恭,最终只好笑纳。

D. 大作已拜读,收获颇多,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望赐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