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本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
B. 南宁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诚。
C. 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D. 刚刚落成的畅游阁巍然立于邕江北岸,飞檐斗拱鳞次栉比,为邕城增添了悠悠古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幸福绝大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 (繁华 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母亲一个温馨的拥抱……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zhuì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仿照文中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
默写。
①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⑤__________,以观沧海。
⑥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
⑦《游山西村》中,写出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学过《秋天的怀念》,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在生活中照顾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滴,这其中一定有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你仔细回忆,以“感恩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来展示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当父母工作忙碌而没能给你买早餐时,你是否能毫无怨言地自己去解决?当同学不小心弄脏你心爱的衣服时,你是否能大度地说没关系?在拥挤的街上,当陌生人踩到你的新鞋时,你是否能报以宽容的一笑?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它你会觉得人生的路宽广而灿烂。
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用心写出,它一定就是华丽的篇章。
依据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悟,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⑤不得套抄、扩写或改写材料。
综合性学习。
近期,初一年级语文组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计划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不仅个人阅读,还自发组成了阅读小组阅读;许多老师、家长也热烈响应,读书活动蔚然成风。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定一个主题。
2.名著撷英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___________(体裁)《朝花夕拾》,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此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活动参与:阅读《朝花夕拾》,请你说出一个你喜欢的故事,并谈谈喜欢它的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还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意林·少年版》2016年13期)
1.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3.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