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②河:黄河。③时:及时。④屦:粗布鞋。⑤涂潦:路上积水。⑥侪:同辈,同类的人。⑦锸:锹。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⑨岁夫:明年的夫役。⑩虞:戒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公庐于城上(房屋)
B. 河势益暴(凶猛)
C. 增筑故城为木岸(老)
D. 富民若出(如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3) 盖竹柏影也(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字能看出苏轼与张怀民都有哪些相同的心境。
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提到建立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三本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向我们展示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外,他的作品对我们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譬如小标题,你还记得前几章的小标题吗?
第一章 我的荒石原;第二章 螳螂——__________;第三章 蝉——______;第四章 _______成员。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_______________。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___________。(茅盾《白杨礼赞》)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祯《赠从弟》)
(4)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在《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相近,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水势迅猛。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1)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2)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3)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第1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
2.第2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该为 。
3.请将第4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给加点的字注音,改正画线词语中的别字。
(1)解剖(_____) (2)殚精竭虑(_____) (3)抑扬顿措(_____) (4)落地秀才 (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