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地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工作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站。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 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那时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饿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了自己渺小与狼狈……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的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在序号处填上相应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

开端

发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

“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暗自逃离

高潮

怒吼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任公?请简述理由。

 

1. 情节:(1)“她”第五次没用钢笔写字(作业)。 (2)他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等两人冲过终点后,他才奔向终点。对此,我对“他”怒吼斥责。 情感:(3)愤然 (4)愧疚 2. 含义:(1)颜色是金色的。(2)童真的友谊是珍贵的。 3. 运用比喻的修辟手法,将“我“比作“秋风”,将“小女孩子“比作“春花”形象生动。娇嫩的“春花”害怕无情的“秋风”的摧戏,漫长的夏季比作“我”和“小女孩”之间的距离。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很长,暗示了“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深主题。 4. ① “我”是主人公。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我”对自身心态的愧疚,也表现了“我”对“小男孩”的行为的赞赏。 ②“小男孩”是主人公。小说通过“小男孩”的行为,充分表现了童真友谊的珍贵。 ③“我”和“小男孩”都是主人公。小说通过“我”与“小男孩”的行为对比,既表现 了“我”的愧疚,也表现了“我”对“小男孩”以及“小男孩”与“小女孩”珍贵的童真友谊的赞赏(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解析】 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故事开端是: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由于是第五次强调,因此“我”的情感是“愤怒”。发展题目已经给出了,高潮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当“我”知道原因后,“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近几年试题发展趋势看,要求阐释标题含义的题目不少。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此处“钢笔”是全文的线索,“金色”是钢笔的颜色是金色的,同时也指孩子们童真的友谊也是珍贵的。 3.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考查学生对修辞的识别和修辞作用的分析。可以答出句子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对文章的整体作用。此类题目仍是两点基本要求:术语的准确使用;紧密结合文本。“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可知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她”之间有距离很长,暗示了“我”的情感变化,深化主题。 4.主人公的判断应与人物与中心的关系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在哪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就被认为是文章的主人公,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刻画和描写人物时使用的笔墨多少来确定主人公,学生有了判断依据,能根据文本内容,判断主人公,并说明理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儿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1日24版)

1.文中为什么要写到母亲?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的“女人”是个怎样的人。

3.“她娇小、瘦削”不仅写了这个女人的外貌,还为下文的哪处细节描写埋下伏笔?

4.试分析文中第①段和第③段画线句子描写墙角处的那朵“无名花”的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守着花一样的芬芳》的理解。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2)________,归雁入胡天。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

(4)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5)山随平野尽,________

(6) 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岂不罹凝寒? 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百丈山①记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②险绝。于林薄③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④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⑤山西南缺,前揖⑥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⑦数。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⑧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①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市)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②昧:昏暗。③林薄:草木丛生。④瀵涌:喷涌。⑤当:正对着。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尽。⑧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B. 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C. 前/揖芦山    D.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烛___________   (2)旦___________(3)诸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丈山的奇丽景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从云安前往夔(kuí)州的船上。漫成:随意写成。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B. 第二句写诗人快到三更还没有睡着,从中可见诗人是一个孤独的未眠人。

C.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江中、江面之景,也写了岸上之景。

D. 由全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

2.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诗句。

B. 前面三句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

C. 后面两句“宿鹭”和“跳鱼”,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D. 全诗营造了安静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牌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B.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C. 我们在一种独特的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D. 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