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儿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1日24版)

1.文中为什么要写到母亲?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的“女人”是个怎样的人。

3.“她娇小、瘦削”不仅写了这个女人的外貌,还为下文的哪处细节描写埋下伏笔?

4.试分析文中第①段和第③段画线句子描写墙角处的那朵“无名花”的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守着花一样的芬芳》的理解。

 

1. 那“女人”与母亲聊得来,并不断夸奖母亲的为人,其实是衬托她美好心灵的特点。 2. 是一个勤劳、质朴(朴实)、善良、直爽(爽快)的人。 3. 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 4. 借物喻人;对这朵花的描写和赞美也就是对文中这位女人的赞美,文中的女人像这朵无名花一样,虽然平凡、娇小,但她却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坚韧、灿然、淡然,顽强地生存着、盛开着,活出自己的生动之美 5. 是指文中的“女人”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勤劳、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为了自己的梦想奔波着,不迷失、不低落,品味着自己平凡的生活之美。(关键词:坚守、美好品质、梦想)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篇阅读,整体把握后再作答。写母亲是为了写“女人”,是用母亲从侧面衬托“女人”的美好心灵。注意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给你八块钱吧!” “你人真好”等语言描写中概括出其是一个善良、爽快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2)________,归雁入胡天。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

(4)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5)山随平野尽,________

(6) 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岂不罹凝寒? 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百丈山①记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②险绝。于林薄③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④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⑤山西南缺,前揖⑥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⑦数。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⑧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①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市)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②昧:昏暗。③林薄:草木丛生。④瀵涌:喷涌。⑤当:正对着。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尽。⑧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B. 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C. 前/揖芦山    D.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烛___________   (2)旦___________(3)诸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丈山的奇丽景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从云安前往夔(kuí)州的船上。漫成:随意写成。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B. 第二句写诗人快到三更还没有睡着,从中可见诗人是一个孤独的未眠人。

C.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江中、江面之景,也写了岸上之景。

D. 由全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

2.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诗句。

B. 前面三句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

C. 后面两句“宿鹭”和“跳鱼”,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D. 全诗营造了安静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牌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B.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C. 我们在一种独特的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D. 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③⑥①⑤④②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⑥①②③④⑤    D. ⑥②①④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