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2)________,归雁入胡天。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
(4)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5)山随平野尽,________。
(6) 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岂不罹凝寒? 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百丈山①记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②险绝。于林薄③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④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⑤山西南缺,前揖⑥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⑦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⑧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①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市)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②昧:昏暗。③林薄:草木丛生。④瀵涌:喷涌。⑤当:正对着。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尽。⑧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B. 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C. 前/揖芦山 D.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烛(___________) (2)旦(___________)(3)诸(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丈山的奇丽景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从云安前往夔(kuí)州的船上。漫成:随意写成。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B. 第二句写诗人快到三更还没有睡着,从中可见诗人是一个孤独的未眠人。
C.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江中、江面之景,也写了岸上之景。
D. 由全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
2.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诗句。
B. 前面三句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
C. 后面两句“宿鹭”和“跳鱼”,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D. 全诗营造了安静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牌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B.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C. 我们在一种独特的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D. 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③⑥①⑤④②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⑥①②③④⑤ D. ⑥②①④③⑤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瑞金市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讲红色经典故事”的演讲活动。
B.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C. 作为一档纯原创且聚焦声音艺术的综艺节目,《声临其境》目前的微博话题讨论量将近大约133.3万。
D. 出席两会的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