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⑦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

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⑪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⑫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⑬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⑭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⑮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⑯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⑰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⑱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⑲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⑳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父亲得知“我”出事→______→父亲得知出事的不是“我”→______→小伙事业有成

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

(2)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市里。

3.结合语境,分析第⑱段画线句的作用。

4.文章的标题“父亲的救援”有哪些含义、作用?

 

1. (1)父亲到医院教儿子。 (2)父亲决定用钱 (不退费)教援小伙子。 2.(1)“迅速”写父亲脸色变化快,表现了父亲误以为“我”受伤后担忧紧张的心理。(2)“扑”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误以为“我”受伤后焦急、迫切的心情,表现了父亲对我深厚的爱 3.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明朗的氛围,烘托了小伙子愉悦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也喻指小伙子从此走上了阳光道(新的人生路) 。 4.含义:①父亲误以为儿子遭遇车祸,筹措资金赶到医院教治儿子。②父亲教援“小偷”,帮他缴纳了住院押金,教治了他受伤的双腿。③父亲用自己宽容、仁爱之心(博大的胸怀)拯救了“小偷”的灵魂, 使他迷途知返,并成就一番不俗的事业。作用: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概括文章内容,揭示主题。 【解析】 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5—8段写父亲到医院看望出事的儿子;15段写父亲决定用钱教援小伙子。 2.(1)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迅速”写父亲脸色变化快,表现了父亲误以为“我”受伤后担忧紧张的心理。答此题一定不要断章取义。(2)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扑”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扑”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误以为“我”受伤后焦急、迫切的心情,表现了父亲对我关爱之深。一定要答出关键性词语对人物情感的意义。 3.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明朗、温暖的氛围,烘托出小伙子愉悦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并以此比喻他开始了新的人生。 4.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从表面来看,“父亲的救援”指父亲误以为儿子遭遇车祸,筹措资金赶到医院救治儿子。从主旨来看,标题突出了父亲用自己宽容、仁慈之心,博大的胸怀拯救了“小偷”的灵魂,使他迷途知返,后来成就一番不俗的事业的高贵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战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件。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蜒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千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人读书的时候,应该多一些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段由“世界读书日”引出论题“慢阅读”。

B. 第④段作者从正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

C. 文中④到⑥段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

D. 第⑦段总结全文,再次提倡慢阅读,并列举了慢阅读的诸多好处。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慢阅读”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的意思是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B. “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

C. “慢阅读”需要读一 些有用的书, 如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等。

D. “慢阅读”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件

3.结合第⑦段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举一名著为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匹夫之勇,不足也 / 风力虽

B. 士大夫然称之 / 往来

C. 常被发铜具 / 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时西边用兵 / 当时,妇手拍儿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 辅 弼 书 史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凝,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河阳之北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焉。_____

(3)固不可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 如太行、王屋何? (2)甚矣,汝之不惠。

3.对《愚公移山》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的子孙杂然相许,赞成并付诸行动。 愚公的妻子则持反对意见。

B. 京城氏的遗男,虽然年幼,却非常热心,帮助他们移山。

C. 愚公不愚,其移山精神不仅感动了天帝,而且鼓舞了炎黄子孙。

D. 智叟不智,他只看到愚公的力量小,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查看答案

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继8月14日至24日“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活动全国巡回宣讲团宣讲结束之后,连日来,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湖北、河北等省分别结合当地情况,举办数场宣讲活动,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直播等形式吸引网友关注。

宣讲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以真人、真事和真实情感,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觉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的追梦圆梦的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圖梦中华,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倡议书的部分内容,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

同学们,诚信是最宝贵的品质。(A) 我们号召大家讲诚信,是因为诚信带给我们更关好的生活。就让我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吧! (B)只要人人都讲诚信,文明之花就会开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C)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诚信的道路上走得踏踏实实;(D)愿每一位同学都能载着诚信之舟,驶向前程似锦的明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