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参考例文: 我也是一束阳光 黄昏,在一条阴阴的小巷里,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一根冒着青烟的旱烟杆,鼻孔里还冒出一缕缕白烟。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脚边摊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背光,此时夕阳西斜,悠长的巷子更显阴暗,老人害怕天黑,害怕回到自己的家。他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束冷漠的光。我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儿,目光瞬间停在他的脸上。我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大爷,我想给您画张像。”“画像?”他把烟杆在石头上轻轻地敲了几下,似乎在想些什么,接着说:“行,但你得买几袋雨花石。”“嗯。”我答应了。“一袋一块钱,你买十袋吧。”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掏出了十块钱,给了他。 我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他被我看得有些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看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淡淡的轮廓。像已画好了。他走过来,随后将十袋雨花石递给了我。我摇了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匆匆走了。 踩着夕阳,我从巷子里消逝了,回到了学校。 半年后,我寄了一封信给这位年迈的老人。信中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我想,他一定会想起那天夕阳西下的情景,他一定会来的! 他果真来了。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他也好奇地走了过去。画面上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乱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又透出逼人的寒光。他突然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吗?此时,他的心猛地下沉,浑身血气直往上涌。他使劲地把眼睛揉了又揉,唯恐自己看花了眼,可他清晰地看到,在油画的右上角写着两个字:父亲。他抚摸着“父亲”二字,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图画:阳光从槐树上筛下来,自己坐在树下,小女儿轻柔地捶着背,孙儿甜甜地喊着“爷爷”……老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倏忽,老人的美梦被来来往往的人打破了,他嘴角抽搐一下,浑浊的眼泪重重地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我突然收到一张十元钱的汇款单,汇款人姓名:父亲。我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后来,我终于知道老人是一个被儿子遗弃的父亲…… 再一次来到这巷子,太阳还没出来,老人还在那株老槐树下坐着,我悄然走到老人身旁时,他惊喜万分,然后说:“展厅的那幅画,就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我打开画夹,准备再给老人画幅画,老人抬起头时,阳光如水一般涌来……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文题的文眼是“阳光”。“阳光”即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言行,美好的精神、美好的思想。本文可写记叙文,通过事件叙述自己某种行为以及表现的某种情感对他人的作用和影响,给予对方鼓励、帮助,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对方。本文可写成散文化的文章,表达自己愿作“一束阳光”,从生活各个方面去关怀他人,温暖他人。本文还要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自己遭遇困难挫折,而自己就像一束阳光一样,冲破阴霾,焕发光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念远

何岸

①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梦到这里了。

阳光斜斜地从叶隙中穿过,地上一片光影交错。苍翠的树木环绕着,在松软的土地上稳稳扎根,一阵风吹过,吹来一阵树叶低吟,还有远处似有似无清脆空灵的风铃声。地上铺满了柔韧干爽的叶子,走起来沙沙地响。远处我看不真切,只能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轮廓,似乎是背对着我。他身材不算高挑,却很清瘦,一袭长衫稍显宽大,负手而立,一动不动;风吹动他的长衫尾角,有一种安详的气质。分明是背对着我,但我就是知道,他此刻在笑,那种温暖、释然的笑。似乎听见他在低声哼着什么曲调,稍纵即逝,几片音符从我耳边划过,那样温柔。

③那年高考,夜夜梦见他,我叫他念远。梦中的他,永远是那个让人踏实的背影,我却从未看清他的模样。每次作文,我想到他,想到梦里那片仙境般的土地,便文思泉涌。高考那天,我也没有紧张,提笔走进考场,就像刚从食堂吃完晚饭回班一样轻松,心里装着的却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远也不远;三载上下而求索,付之一搏。依稀觉得这是念远会对我说的话。

④后来,我进入了大学,而念远再未入梦。我开始变得和周围所有人一样,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疲惫地追求着某个自己也说不清的目标。

⑤我原以为,我的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直到一天接到了舅舅的电话——外公走了。听到这个消息,记忆中尘封许久的外公的形象突然鲜活起来。6岁以前,我一直是在H县外公家度过的,幼儿园都是在当地上的,直到小学才和父母一起来到B市生活。那几年时间,外公经常带着我去他的店里卖东西,我学得了吆喝的好本领,人们看到一个几岁的小孩在那里卖力地喊,往往会驻足买上几块钱的东西。那时候外公每周末都要带我去爬一次山,那座山不高,海拔一千米,当地人都叫它公里山。这次奔丧回了一趟老家,又爬了一次山,半山腰上仿佛能看到十多年前外公走在我前面,额角淌着汗,笑着问我累不累。他笑起来有种让人心安的温柔。

⑥就像是等了多年终于等到那一瞬间的光影——那一刻阳光正好,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不远处的亭子顶上挂着的锈迹斑驳的铃铛在风中摇曳,声音清脆灵动;地上仍是落叶层叠,像当年一样,踩上去松软舒服;远处,外公似乎已经爬到了山顶,笑着哼唱他最喜欢的小曲儿,享受着山顶的清风。

⑦那天,我最后看了一眼即将阴阳两隔的外公的遗容,想起小时候他曾带着我晚上数星星,睡前给我讲《海的女儿》,牵着我的手带我去荡秋千;而我来到B市后,却很少再回去过,以至于当年那么鲜活美好的记忆,竟被生活中的烦心事所掩埋。记得每一次和我通电话,他都满怀期待地问我暑假回不回老家,我总会含糊其辞地说有课外班。如今,想起儿时的那些美好,长大后的那些所谓的忙碌,心里一阵酸涩。

⑧那一夜,我竟又梦到了他。醒后依稀记得,我终于看到了他的真容,长得和外公颇有几分相似。无论他是否是外公,我都决定要积极、快乐起来。

⑨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访谈节目,嘉宾讲到自己几年前曾经看到一个网名叫“念远—梦安”的人发的一篇博客,说是我们不能做生活的傀儡,要敢于与自己对话,看淡一些名利相争,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他说这篇博客当时给他很大启发,决定走出高考带给他的阴影。那个微博账号是我高考前用的,那篇文章是我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发的。想不到7年前埋下的种子竟让我也成为了别人的“念远”。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8日)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念远的“出现”

“我”的心理变化

高考那年

夜夜梦见他

______

进入大学

______

将其忘却

______

再次入梦

倍受鼓舞

前些天

“我”成了别人的念远

______

 

 

2.文章第②节划线句颇有韵味,请加以赏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一位怎样的人。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念远”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接纳自己

吴友智

①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庞大的家产将来被娇纵的儿子败坏。于是,他说服独生子去寻找宝物,在艰苦的奋斗中增长自己的勇气和才干。

②青年驾着大船远渡重洋,最后在一片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10余米,砍倒它,经过一年时间让其外皮朽烂,木心变黑,会散发无比的香气,而且放置水中会沉下水底。此木名叫香木。青年说: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他把香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无人问津。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销量很大。开始的时候,青年意志坚强,不为所动。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年渐渐丧失了信心,于是他把香木烧成木炭很快就卖完了。青年颇为自己的灵活多变而沾沾自喜。

③老父知道,这被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树木——沉香,切下一点点,价值就超过一车的木炭。

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随波逐流,狗苟蝇营,最容易放弃自我,艳羡他人。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禀赋,各有各的奇珍,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人都有别人所无可比拟的长处。但是我们往往缺乏耐心,信不过自己,把到手的沉香当作木炭一般贱卖了,这是多么惨痛的事实呀!

⑤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你要欣然接纳自己。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之歌,驼铃同样具有魅力                    。是呀,接纳自己,你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如果你觉得自己拥有的只是缺点,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认识你自己,请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为自己“提价”,就会多发现一个“原来如此”。

⑥朋友,请接纳自己的语不惊人,请为自己的生命歌唱。生命的歌本来就是唱给自己听的,即使没有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也用不着为此伤感,至少,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鼓舞和慰藉。

⑦朋友,请接纳自己平凡的过去,去创造美好的将来。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山顶,而要接受自己,即使还在山脚下,只要我们不失攀登高峰的勇气;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成功的辉煌旁边,而要接纳自己,即使自己起步在零点上,只要不乏进取的自信,前进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⑧朋友,接纳自己的不幸,耕耘自己的人生。世界既然有了我们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一条属于我们的路,我们就要走下去。不要为自己的不幸而自卑,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而失去光彩,所以,请接纳自己,珍惜自己,那样,你就会发现,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我们青春的花朵都是一样的鲜艳。我们要用双手拿起青春的画笔,给自己的生活上色,用它,充实自己的青春,丰富我们的人生。

⑨不要和别人比较吧,你看那小草,那野花,都不放弃自己。朋友,接纳自己吧!

(选自网络时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佛经里的故事,有何作用?

2.请参照第⑤节画线的文字,展开想象,仿写一个句子。

3.请为选文第⑧节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磴(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②昧:昏暗。③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④瀵(fèn)涌:喷涌。⑤当:正对着。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dān):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夕日欲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

(3)日光______    (4)日西山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矣(《岳阳楼记》)

B. 林薄间东南望    泻出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C. 实是欲界仙都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D. 深昧险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篇选文在写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甲)《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阑珊:衰残。②罗衾:绸被子。③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④莫凭栏:也作“暮凭栏”:傍晚靠着栏杆。⑤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1.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说说“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②品味“一晌贪欢”的表达效果。

2.两词在写作手法和表现情感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日,盐城博文中学开展以“走近城市名片——大铜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你一起来参与。

(1)(大铜马历史)

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为青铜浇铸而成。自1986年9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标志。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多年来,铁军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以上文字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大铜马,请简洁的文字分点概括。

(2)(大铜马新貌)2009年,由于快速公交项目BRT的修建,大铜马被暂时迁离原地。今年9月29日,大铜马已复位。国庆期间,市民们纷纷来到市中心拍照留影。

结合以下两幅市民所拍图片,向你远在外地的好友描述这幅图的构成。

 

图一          图二

(图片说明:图一为马头朝东的正面照;图二为马头朝东的背面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