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再现诗句画面的能力。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中/吾三省吾身

B. 公大笑/好之者不如知者

C. 元方年七岁/学而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与朋友交而不乎?

2.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查看答案

解释加点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非淡泊无以志 《诫子书》

③幸甚哉 《观沧海》

④思而不学则 《论语十二章》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

A.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渔州。

B.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伶故乡菊,应旁战场开。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E. 树木丛生,洪波涌起。秋风萧瑟,百草丰茂。

F.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⑵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句选四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④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抒发了浓烈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②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大闹_______、真假____________ 、三借______  ”。其中表现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