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①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在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②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方法。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③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图。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或预测渔场的中心位置。这样,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费柴油一项,就可节省大量开支。
④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测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物光谱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气象卫星被誉为“多才多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这篇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说明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
3.全文的说明重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第①段中的原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解释词语:莫
2.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诗中有画”是对王维诗歌的高度评价,请你默写《使至塞上》一诗中被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景物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例句再写一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高山虽没有流水的灵动,但巍峨沉稳;莲花虽没有牡丹的雍容,但高洁可人;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B. 《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背影》语言平实自然简洁,不造作,生活气息浓厚。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
D.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