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走过,才明白 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走过,才明白”。【审题立意】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学生选材的角度非常丰富,此题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平台。不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一个自由开放的题目,在写作时最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使主题更加的突出,使立意开出一朵绚丽之花。【思路点拨】本题学生可回味自己的生活,感悟成长的同时,更注重对自我的内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评价的能力,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提醒学生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平淡的词语背后蓄积深沉的情感。“才明白”立足于思考,“才”字是一种顿悟,催我们奋进,促进我们成长。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完成作文。【文体选择】文章可叙可议,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柿子树(有删改)曹文轩

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

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

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居然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

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样的黑枝。

然而,-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

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

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

柿子树长得很快,只-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在枝头上很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还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

我将这三颗柿分别做做了安排:-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

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

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

母亲说:“早点摘下吧。”

“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

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景。因为这-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无言的乐趣。

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

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

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声喊:“抓小愉!”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

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

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

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在前川先生的书房里,我说起了柿子树,并将我对日本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竟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

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

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沛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树的柿子,竟没有-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何是好了。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突然地感到那-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忙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

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摊摊废弃了的颜色。

还不等它们一颗颗落尽,我便不再走这条小道。

1.下列划线的词所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①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②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2.文中说,“他使我忽然面对这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使好了。”作者究竟面临了怎样的“两难困境”?请简要回答。

3.文中前后两处描写了秋阳下枝头的柿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通过两棵柿子树的不同遭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了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刘感,岐州凤泉人,后魏司徒丰生孙也。武德①初,以骠骑将军镇泾州。薛仁杲②率众围之。感婴城③拒守,城中粮尽,遂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城垂陷者数矣。长平王李叔良④援兵至,薛仁杲解围而去。感与叔良出战,为贼所擒。薛仁杲复围泾州,令感语城中云:“援军已败,徒守孤城,何益也!宜早出降,以全家室。”感许之。及至城下,大呼曰:“逆贼饥饿,亡在朝夕!秦王⑤率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各宜自勉,以全忠节!”薛仁杲大怒,执感于城边,埋脚至膝,驰骑射杀之,至死声色逾厉。

(注释)

①武德:年号;②薛仁:人名gāo;③婴城:绕城;④李叔良:人名;⑤秦王:李世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城垂陷者矣 

②以家室

与人佣耕

④令感城中云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薛仁杲率众围之

A. 辍耕之垄上    B. 怅恨久之    C. 杀之以应陈涉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翻译下列句子。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感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天平山中》,完成下列小题。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诗词淘宝)九年级某班围绕“倾听大自然的语言”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请你从其他古诗中寻觅出反映这一物候现象两句古诗来。

(2)(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书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_________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国名)。

(3)(表达交流)适逢省园博会在仪征盛大开园,请针对会徽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