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D.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3.结合语境,品析第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是一棵合欢树。

4.第⑥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说说它的作用。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抒发什么情感?这是何种抒情方式,这样抒情有什么作用?

 

1. B 2.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坚强、执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 3. “没料到”“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它写出了在母亲去世后,合欢树无人照料却顽强生存下来的情况,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4. 运用了插叙的方式,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意思对了即可) 5.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恩之情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这样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内容与选项内容进行分析作答。B项,“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据此,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依据“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这些可以概括出母亲为“我”做的事情:为“我”治病;鼓励“我”写作;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坚强、执著、隐忍、疼爱儿子的人。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中的“没料到”“竟然”都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运用这两个词写出了合欢树在没有人照料的情况下活下来了,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记叙的顺序有四种:顺序、倒叙、插叙、补叙,一般依据所叙的故事情节发生先后的顺序来判断。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文章第6段运用了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从“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语句可以看出,母亲把生病的“我”与“合欢树”联系在一起,在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作者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的同时,提示了爱子之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理解。语句中“孩子长大”“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说明作者采用“拟想”的手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设想会想到“童年的事、晃动的树影儿、自己的妈妈”,作者借些来表达对母爱的理解,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恩之情。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法,收到了话虽结束,但情感的抒发却是含而不露,韵味犹存的效果,让读者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据此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_

(2)太丘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4)俱委而___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B.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C.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D.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读文品人”,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2)结合甲乙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 这首诗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轻轻地打开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A.zú  B. cù),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甲)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乙)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A.zhù  B.zù )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收眼底的有一片片天光云影,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文中甲、乙两处加点字字形有误,请写出正确的字。

(3)文末画线两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一句的语序,使它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是我国近代作家朱自清写的散文。

B.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C. 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庄子》合称为“四书”。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令郎、尊君、贤侄等是尊称,而令堂、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8)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 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1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