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_

(2)太丘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4)俱委而___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B.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C.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D.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读文品人”,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2)结合甲乙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1. 约定 舍弃、丢下 回头看 偷偷地 2. B 3. (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4. (1)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2)元方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舍”是“舍弃、丢下”;“窃”是古今异义词,“偷偷地”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依据句意来句读。语句“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句意是:太丘和客人在谈论,兄弟二人烧火做饭,两个人都停下来偷听。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故答案为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至(到)、无信(不讲信用)、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如此(像这样)、但(只)、糜(粥)”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题意的句子作答即可。之所以陈元方兄弟俩会蒸饭成粥是因为他们偷听,忘记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据此,可用文章中的“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来作答。(2)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甲文来看,陈元方与来客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从乙文来看,一方面是元方善于抓住机会刻苦好学;另一方面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父亲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让他们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据此理解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 这首诗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轻轻地打开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A.zú  B. cù),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甲)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乙)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A.zhù  B.zù )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收眼底的有一片片天光云影,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文中甲、乙两处加点字字形有误,请写出正确的字。

(3)文末画线两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一句的语序,使它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是我国近代作家朱自清写的散文。

B.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C. 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庄子》合称为“四书”。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令郎、尊君、贤侄等是尊称,而令堂、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8)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 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1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3)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