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学校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0个字以内)

2.为什么母亲在“我”向她哭诉的时候要“我”先系好鞋带?(请用原文回答)

3.第⑼段中“我”听完母亲“我们回家”的话后心里会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我想:

4.文章结尾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母亲没有帮我讨回被抢的奖品,而是让我先系好鞋带。(如果从“我”的角度概括也可以,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 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3. 例如:我想:妈妈,我多么想要回奖品啊!那些奖品本来就是我的!你为什么要我回家?为什么不帮我要回奖品? 4. 这句话很有道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时,只要不气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脚踏实地,就会把握自己的幸福,就会有成功的一天。比如在考试上,以前我经常失利。但我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做好准备。因此现在学习成绩越来越稳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和“母亲”,事件是“我要母亲帮我讨回被抢的奖品,母亲却让我先系好鞋带”。据此,可从“我”和“母亲”两个角度来概括文章内容。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文先叙后议,在事情发生的多年后,我才明白了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所以答案应在文章的议论部分。从文章第12段中可筛选出“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这句话来概括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物的心理作答。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但要注意写心理活动要用第一人称。上文写“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下文“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可见“我”当时应有期待、失落、埋怨等心理。答题应围绕这些心理展开,要有两种以上心理的体现。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模式可以是先解释句子意思,再举实例谈感受。文章中最后的句子的意思是: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时,只要不气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脚踏实地,就会把握自己的幸福,就会有成功的一天。作答时从“困难”“挫折”“不气馁”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③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④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⑤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⑥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

2.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

“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

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

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

 

 

 

3.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

4.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5.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4)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待君久/不至

C. 元方/时年七岁    D. 日中/不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

(2)太丘舍

(3)相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读了本文后,谈谈你对"守信"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②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

B. 第四句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

C. 全诗写的是夏天的景物。

D.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穿上露水不容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B. 第二句"星斗阑干"写视觉,三四句则视觉、听觉并写。

C. "和梦过"是说作者完全在梦境中这里是虚写,"稻田深处草虫鸣"也是虚写。

D. 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查看答案

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D.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