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优美诗句,把江南浩渺平阔、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湾《北固山下》)
(5)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
(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 《论语》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出心裁的游历……②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被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③等到又生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发现端坐的日子其实是多么晴朗。④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⑤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1)第①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这个词语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中划线句的句式有误,请写出你修改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A、①记叙 ②议论 ③抒情 ④描写 B、①议论 ②描写 ③抒情 ④记叙
C、①议论 ②描写 ③记叙 ④抒情 C、①记叙 ②描写 ③议论 ④抒情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②、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③、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④、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给加点的字注音,改正划横线词语中的别字。
(1)贮蓄 (2)着落 (3)晕眩 (4)啄食
(5)翻来复去 (6)结然不同 (7)浑为一谈 (8)人迹喊至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淡 泊 明 志 宁 静 致 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你可能没有留意,没有发现。你也许善学,也许守时:你也许跑得快,也许能吃……这些,都值得你骄傲。
请以“我骄傲,我是一个 的人” 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