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可曾记得,那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番举动、一件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可曾记得,那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番举动、一件小事……平凡细微,可却在你心底的最柔软处,落下了丝丝暖意。

请以“落在心底的暖”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等。

 

落在心底的暖 雨,开始肆无忌惮地汹涌。一阵接着一阵,乘着风一起溅在我的脸上。 只是——泪水夹着雨水,一个滚烫,一个却凄凉。 我行走在雨中。手里握着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份成绩单,只是那单上的成绩,却让我羞于开口。路边的梧桐叶早已落满一地,碎碎的一片悄无声息地漾在水洼中,顺从地想要水儿捎它们去远方。是去躲避吗?就像现在的我。我努力想找一个借口,可我找不到,该怎么向你交代,我拼命地想。 回家的路那么熟悉,我尽量放慢脚步,却还是走到了这里。我怔在原地,因为我看见了你,因为我还没想好借口。巨大的水帘恍若隔世,我却还是清楚地看见了你——尽管泪水已蓄满眼眶,那样急切的你,张望着,张望着,像是大鸟等待归巢的小鸟,那样热切。 我想你是看见我了。你撑着伞,迈着急切的步子,径直向我走来。我触摸到你急切的呼吸和温软的笑容。你为我撑着伞,伸出左臂护着我,把我的头按在你胸口。我的右手,还紧紧攥着那份成绩单。风,开始乘虚而入。你搂着我,自己的鼻子却被风吹得通红。 回到家,你打算替我拿下书包。我不安地将手里紧握着的已湿了一大片的成绩单递给你。我知道这次考试的失败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知道我心中的太阳早已落下,我知道你此刻肯定对我充满了失望。时间仿佛冻住了一般,死一般的寂静流连在你我之间。还是你先开了口,依旧那样温软地笑着:“没关系,妈妈不怪你,只要尽力就好。以后要加油哦!”想了无数种表情来面对你,此刻全都忘记,我抬起头,撞见你清澈的双眸,依旧闪烁着温柔和慈爱的光芒,就像绵绵的糖,融化出片片的暖,坠在最心底。 拿起桌上的成绩单回到房间,看见桌上你早已热好的牛奶,在氤氲着的热气里,我仿佛看见你忙碌的身影,袅袅热气升起,婉转地绽成一抹你温软的笑。杯下压着一张便条:“别担心,妈妈不会怪你,吸取经验,总结自己没考好的漏点,加油哦!”后面附带着一个你香香的吻。熟悉的笔迹,熟悉的语调,我却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温暖悄悄地溢出,滴落在我日益干涸的心湖。 台灯下的我奋笔疾书,那天的夜黑得很晚,每次回头,客厅一直亮着的灯和灯下陪伴的你都将我心中的太阳升起,光明无限,生机盎然。 那天的雨,那般固执地留在了记忆里——那抹你温软的笑,一直落在心底,丝丝暖意绽成一朵只属于我的花。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落在心底的暖”。命题作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由于题目已经给出,命题作文不存在“自拟题目”的劳神,但也正因如此,审题变得异常重要。审题没有审好,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本次作文主题在审题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切入题意。“暖”可以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暖”可以是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暖”可以是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迅速地联系到生活中所感受的种种温暖,可以多角度立意,多角度联系社会实际,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暖,是一份难得的真情,是一份诚挚的关注与呵护;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我们用敏锐的双眸去细心地观察生活时,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暖和温情。至于“落在心底”,是留有深刻印象且不能忘怀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家的眷恋。岁终年末,望着公路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过年的骑行大军,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魅力。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写一段有关“家”的感悟,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60字左右)

2018年7月9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巴基斯坦的一位40岁的男子一家约三十几个人或死或散,这位男子幸存了下来,四处打听家人的消息,当展转找到5岁的小女儿时,这位40岁的男人抱住女儿痛哭流涕,说到:“我又有家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平淡的境界

①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③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④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都可以拿来卖弄。不知哪里吹来一股风,散文中开出了许多顾影自怜的小花朵。读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脱看到作者多么知道自己多愁善感,并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动,于是愈发多愁善感了。戏演得愈真诚,愈需要观众。他确实在想像中看到了读者的眼泪,自己禁不住也流泪,泪眼朦胧地在稿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⑤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佐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4.综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谈谈散文如何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平淡的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古代帝王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而植物则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1期)

1.文中两次叙述了品读红叶的事件,并由此引发了带一些“禅”的意味的思考。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引发的思考

第一次

A:______

B:______

第二次

C:______

D:______

 

 

2.文章描写红叶,但作者在⑥段写到小河,第⑦段写水鹿的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中,“灰”和“红”写出了作者感情怎样的变化?

4.“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此句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5.句子赏析。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

(3)爱上层楼,__________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蝶儿忙。

(6)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恕求书不远数百里,身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有删节)

(注释)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殆:大概,几乎。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⑤宋次道知亳州:宋次道担任亳州知州。⑥馔(zhuàn):饮食,吃喝。⑦殊废:不要打扰。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美好的食物。⑨故茵辱,旧褥子。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恕能言/其行事始终    B. 此非吾/所为来也

C. 尽/其书而去    D. 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________

(2)遗________

(3)信然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2)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4.选文表现了刘恕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