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予观夫巴陵胜状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予观夫巴陵状         (2)佳木而繁阴

(3)山肴野               (4)余强饮三大而别

 

(1)美好(2)茂盛(3)菜蔬(4)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三杯酒。 【解析】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注意:山肴野蔌,意思是野味野菜。肴:熟的鱼肉;蔌:菜蔬。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默写

对于秋,爱怨悲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寄情山水者,爱秋颂秋:①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郁郁寡欢者,悲秋伤秋:秋草独寻人去后,②_____。秋使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温庭筠在瑟瑟板桥霜中无法抑制思乡之梦:③__________;杜甫在秋夜想到了弟兄分离,家人无讯的悲苦:④___________;苏轼在中秋夜豁达感怀,遥寄思念:⑤______________。其实,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季节,我们看得见秋的萧瑟,更应该正视秋的收获,时值金秋,请你用一联古诗来激励自己,积极乐观,奋发向上。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时光荏rǎn,蹉跎了谁的年华。匆匆行走的岁月长河中,有些人只顾着追寻他人的脚步,忘记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些人几顾思量不敢走出自己的道路,因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有些人默默坚守,把青春的岁月包guǒ在温热的怀里,着它踏上梦想的征途,不留一丝遗hàn。

(1)加点字“载”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

A.zài    B.zǎi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①rǎn________  ②guǒ_______ ③hàn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欣赏世间风土人情,感受生活平凡细节,那山、水、景、物、人情风貌、生活琐事犹如一帧帧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同学,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美了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画面呢?是什么打动了你?为什么能够打动你?用你的笔写出你看到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真情。

请你以“荡漾在心底的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②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浦:近岸的水面。

1.诗的二、三联各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等雨中景物,营造了朦胧沉重的氛围。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③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④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⑤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昏 黑 无 往 来 时 闻 风 铎 及 佛 灯 隐 现 林 梢 而 已。

2.“耳”,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相当于“而已”、“罢了”。请从“耳”这个语气词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3.甲乙两文作者都是书画大家,常常“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请结合文中划线句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