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对于秋,爱怨悲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寄情山水者,爱秋颂秋:...

古诗文名句默写

对于秋,爱怨悲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寄情山水者,爱秋颂秋:①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郁郁寡欢者,悲秋伤秋:秋草独寻人去后,②_____。秋使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温庭筠在瑟瑟板桥霜中无法抑制思乡之梦:③__________;杜甫在秋夜想到了弟兄分离,家人无讯的悲苦:④___________;苏轼在中秋夜豁达感怀,遥寄思念:⑤______________。其实,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季节,我们看得见秋的萧瑟,更应该正视秋的收获,时值金秋,请你用一联古诗来激励自己,积极乐观,奋发向上。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风霜高洁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4)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⑹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陵”“凫”“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时光荏rǎn,蹉跎了谁的年华。匆匆行走的岁月长河中,有些人只顾着追寻他人的脚步,忘记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些人几顾思量不敢走出自己的道路,因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有些人默默坚守,把青春的岁月包guǒ在温热的怀里,着它踏上梦想的征途,不留一丝遗hàn。

(1)加点字“载”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

A.zài    B.zǎi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①rǎn________  ②guǒ_______ ③hàn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欣赏世间风土人情,感受生活平凡细节,那山、水、景、物、人情风貌、生活琐事犹如一帧帧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同学,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美了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画面呢?是什么打动了你?为什么能够打动你?用你的笔写出你看到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真情。

请你以“荡漾在心底的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②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浦:近岸的水面。

1.诗的二、三联各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等雨中景物,营造了朦胧沉重的氛围。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③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④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⑤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昏 黑 无 往 来 时 闻 风 铎 及 佛 灯 隐 现 林 梢 而 已。

2.“耳”,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相当于“而已”、“罢了”。请从“耳”这个语气词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3.甲乙两文作者都是书画大家,常常“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请结合文中划线句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

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⑾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说“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意在说明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就够了。

B.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梅贻琦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 “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一句是梅贻琦的自谦之词,非常风趣。事实上,梅贻琦没有被学生驱逐是因为他为人老实寡言,学生很可怜他。

D. 第⑧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寡言少语的欣赏。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特点。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取一个角度,细读文段,仿照示例,简要分析。

A 正侧结合   B 详略得当   C 细节描写   D 以小见大

(示例)点面结合。选文既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等这样的总体评价,又选取了不少有关他的具体言行、事例,这样点面结合,使梅先生的形象既丰满又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选项_____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微博上掀起了一股有关他的讨论热潮。网友在了解他的经历后,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观感。

网友A:梅贻琦校长执掌清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清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啊。

网友B: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啊。

这两位网友的留言各有侧重,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具体内容,发表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西、文理建通的学术大师。

(黄延复《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