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唱歌的夜晚
胥加山
①晚风随着中秋节的明月徐徐吹来,我站在阳台上默默地等待月亮挂在树梢上歌唱。今晚的月亮会妩媚地出现在东边的天际,皎洁的月光,使我想起儿时的童谣:八月十五月儿明,爸妈忙着做米饼,菱角、鸭梨加月饼,月亮仙子你爱谁?
②对着冉冉升起的明月,我默唱着儿时的童谣。沿着时光的隧道,我似乎又回到了躺在老家梨树下的藤椅上听月亮唱歌的夜晚……
③那个年代,过节处处充满着欢乐的气息。年年的八月十五,那是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备有野菱、长藕、鸭梨、花生和一摞摞米饼,还有那用计划才买到的仅有两三块红绿丝夹心的月饼。
④到了八月十五那一天,在月亮升起来之前,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里,都会摆着一张大大的方桌,上面摆满了一盘盘野菱、花生。最招引孩子们的还是那一摞摞“米饼塔”尖上的一两块月饼,因为敬过月神后,孩子们就可尝到一年才有一次的月饼。方桌上,一定有一盆清澈的水,那盈盈的满月升空以后,盆里的水面上就会浮现另一轮月亮。据说,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圆满。
⑤当我坐在自家院里老梨树下,端详着东边天际渐渐升起的月亮时,孩子们的童谣穿过晚风,穿过月光,隐约而缥缈,像从天际中传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闹。我知道,此时,灶膛里的火被父亲烧得旺旺的,灶台上的母亲忙着在锅里贴米饼,他们流露出孩子似的喜悦,不停地喊我们的乳名,要我们端米饼上桌,生怕在敬月神上落后于别人家。
⑥我和弟弟早早地端来满满一盆清亮的水,小心地放在桌中央,在水盆四周我们认真地摞起“米饼塔”,只等父亲拿来仅有的两块月饼加封“米饼塔”尖。坐在梨树下,听那或远或近的童谣声,不自觉地也哼唱起来,心情被月光照得清澈如水。
⑦月亮的传说在敬神后,被奶奶演说得惟妙惟肖,好像一部美丽的童话。随着我们咀嚼月饼的声音,那一轮带晕的月亮,开始升上了天空。或许,等待了很久的吴刚,还有那月桂树下的玉兔,也在等着嫦娥仙子舒展那宽广的衣袖……
⑧我注视着渐渐升高的月亮,望着她渐渐脱去那层雾霭一样的面纱,露出晶莹透亮的脸庞。我曾在一本童话书里看过,月亮在最美丽的时候会唱出美妙的歌声。我想,今晚的月亮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好心情,她定会把动听的歌声洒落在我家的梨树下,我等待着月亮唱歌的时刻来临……
⑨许多年过去后,当我对着澄净如玉的月亮轻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倍感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仿佛回到孩提时代。
⑩如今,月亮依旧在每年八月十五照临我家高楼上的阳台,可迷茫的尘世早已令我失去童年时澄静的心情,等待月亮唱歌的心情也早已随着岁月逐渐被磨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过对月亮的渴望,但在今天晚上,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寻找到儿时那个听月亮唱歌的夜晚。就我一个人,默默地等待渐渐升高的月亮,等她送来吉祥、圆满,为我沉寂多年的心灵送来美妙的歌声。
⑪只是,我无法预知,童年时曾在天上发出过美妙歌声的月亮,会不会在今晚,继续唱出那令人沉醉的歌声。因为我的五周岁大的儿子,他宁愿哼唱“爱着你,想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也不愿听我哼唱半句童年的歌谣:八月十五月儿明,爸妈忙着做米饼,菱角鸭梨加月饼,月亮仙子你爱谁?
1.按照提示,用简炼的语言在横线上填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中秋节夜景触景生情→______→______→今天过中秋节的感受。
2.题目“月亮唱歌的夜晚”有什么妙处?
3.文章的⑤-⑦段描写一个浪漫而美妙的生活氛围,这里有:随风传来飘渺的童谣,顶上加封月饼的米饼塔,还有______和______。
4.文中说“我等待着月亮唱歌的时刻来临……”,“我”等待的除了“月亮唱歌”,还有什么?
5.结合文章结尾的两段,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古诗文积累。
(1)蒙曰:“士别三日,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
(4)挥手自兹去,______。
(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
(6)于是宾客无不______,______,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______,波撼岳阳城。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荣成国际渔民节”的成功举办,使荣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B.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必须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
C. 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 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作文
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的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请以“ 的你,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灯 祭
迟子建
每逢过年父亲都用罐头瓶为我做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唉。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份福气了。
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有删改)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跟“灯”有关的哪三件事?
2.本文开头说“那灯是不寻常的”,你能说说这灯的不寻常表现在哪里吗?
3.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那些灯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4.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
5.以“灯祭”为题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