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的一次旅行。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还以为是棵枯树,但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的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

⑤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⑥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不禁叹服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选文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

 

1.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解析】 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这无边无际的荒凉原野与后面乐园似的情景形成对比,为后面写牧羊人植树的情节做铺垫。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联系上文内容可知,“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是“我”喝了牧羊人提供的水之后对牧羊人的印象,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此外,联系牧羊人植树的行动可知,这句话寄寓着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富饶和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郑玄①,字廉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啬夫②,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③,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④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⑤,事扶风马融⑥。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责,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⑦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念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注释)①郑玄:人名。②啬夫:官名。③第五元先:人名。④张恭祖:人名。⑤卢植:涿郡,地名。卢植,人名。⑥扶风马融:扶风,地名。马融,人名。⑦高业弟子:高材生。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

(1)录毕,走送之  毕:  (2)融素骄贵  素:  

(3)未尝稍降辞色   辞:   (4)玄日夜寻诵  寻: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父数怒之,不能禁。

3.甲选文中的宋濂和乙选文中的郑玄在学习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欣赏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此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筹谋,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下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子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选文中这一人物名叫____________。从全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填空。

①《观沧海》中表现远大抱负,想象之景,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