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

阅读《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1.⑴文中第④段加点词“居然”能去掉吗?为什么?

⑵简要说说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2.下列选项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

A. 例如,昆虫吃的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B.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60%的蜜蜂消失。

C.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种离不开蜜蜂。

D.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3.文章结尾说“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我们在物种保护方面可以做些什么。(至少答两点)

 

1. (1)不可去掉,“居然”表出乎意料,表示北极熊吃掉小熊的现象令人吃惊,若去掉,就不能突出动物生存危机的严重性,“居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进一步说明是由于人类本身的行为让地球物种走向灭绝的边缘。 2. D 3. 示例:(1)加强对物种保护的宣传;(2)保护身边的动物、植物,不破坏它们的家园,不乱砍滥伐;(3)对伤害动物、破坏物种的行为进行制止。 【解析】 1.(1)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删去后不能表现出人们对北极熊吃掉小熊的现象的吃惊,不能突出动物生存危机的严重性(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第七段画线句列举一系列的数字,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砍伐掉”“彻底破坏”“接近崩溃边缘”,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的程度之深。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最后一段“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的“往往”“或许”,可知A项说法不准确。根据第三段“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可知B项说法不准确。根据第一段“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可知C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解答时要与文章内容相联系。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不滥砍滥伐森林。示例二:加强对物种保护的宣传,对伤害动物、破坏物种的行为进行制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

(节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释)①米家父子: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春和___________       ⑵心旷神___________

成明霞___________       ⑷踏危石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泉上(《醉翁亭记》

B. 长烟一空          一食尽粟一石(《马说》)

C. 物喜              去六月息者也(《庄子》一则)

D. 悠然有遗世想        予尝求古仁人心 (《岳阳楼记》)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太 虚 一 碧 长 江 万 里 无 复 微 云 点 缀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⑵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查看答案

阅读(唐)卢纶《送李端》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______”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_______”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

B. 颔联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

C. 此诗既有怜友,亦有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D.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句句扣紧主题,既有寄情于景,又有直抒胸臆。

 

查看答案

专题与实践活动

某实验学校开展了“我与气象物候”的主题活动。

⑴(探究鉴赏)九年级某班班举行经典诗词朗诵会,班长朗诵了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词《南乡子·花落未须悲》。请你试着从中找出一句含有物候现象的诗句,并说明其呈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全词内容如下: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惟有花间人别后,无期。水阔山长雁字迟。

今日最相思。记得攀条话别离。共说春来春去事,多时。一点愁心入翠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关注民生)秋收在即,小明的父母利用农闲去了外省务工,家里只有年老体衰的奶奶,请你以小军的身份打电话提醒父母及早做好安排回家农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关注自然)小组成员小华在观察物候时发现我们靖江的菜花要到每年农历三月底左右才能观赏,而云南罗平在三月初就能观赏,青海的门源七月依然可以观赏。为什么观赏菜花的时间有先后呢?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_______

A.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实地,头顶太阳”等等。但是文中又在提醒着我们那位国君不过身高十几厘米,“言”与“实”的差距使人捧腹不止,加大讽刺效果。

B.“你的同胞中,大多数都是自然界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这是慧骃们对格列佛同胞的评价。

C.《格列佛游记》熔现实与幻想为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格列佛游记》中多次提到中国:中国人的书写自左而右;中国服装庄重大方;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有了印刷术;中国言语拼写简单。

E.大人国与他国无交通往来,但国王也会蓄养军队,军事化训练百姓,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也犯了人类的通病:贵族争权夺势,人民争取自由,君主要求绝对专制。

(2)他(布鲁特斯)脸上任何细节都在彰显着他至高无上的品德、坚定无畏的胸怀、真诚炽烈的爱国之心。看到这两位伟人已经能够互相理解,我觉得非常高兴。坦率地向我承认:他一生虽然建立了很多丰功伟绩,但是与布鲁特斯的荣耀相比却逊色得多,因为正是布鲁特斯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这一情节是格列佛游历飞岛国的_______(填岛名)所经历的,在这里他正跟布鲁斯特和_______(填一人名)谈话。在飞岛国,很多情节都极具讽刺效果,如统治镇压的手段、教育的方式等,但慧骃国却是作者理想的国度,试举出一例说说慧骃们是如何教育子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操千曲而知音,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之茂者其实遂,__________________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