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1.文章开头写到远眺的大沙漠有什么特点?作者写绿岭却先写沙漠有什么用意?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自然段加点字及画线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

4.结合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感悟,理解结尾“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的含义。

 

1. 强调沙漠的荒凉,死寂,没有生命;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做铺垫。 2. 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农田的生机,农作物的蓬勃,富有动态感,写出生命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看到眼前景象的欣喜、喜爱。 3. “终于”写出了治沙的不易和治沙工作者的坚持不懈,表达了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 4. 丰收岭是人工绿岛,这里的生命力是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是生命的乳汁,不仅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也感悟到人为治沙所付出的和收获的胜利,在这里的感悟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悟。 【解析】 1.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第一段中“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为的是引出下文描写对丰收岭的绿色林带的描写。 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可用重点词语(修辞)+效果+句子内容+情感来解答。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可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玉米、棉花的蓬勃生机,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3.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句中的“它”指沙丘,沙丘终于认输了,是因为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最终将沙丘染绿,表现了作者对治沙取得成果的自豪和兴奋,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 4.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回答时要审清题目,其实是对第六段的一个理解,尤其是对“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的理解。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小题。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作者回忆往事,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文段,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3.品味画线句加点词语的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语段一:有一次,A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我记得有一、二次当A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A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语段二: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他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A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1.两个文段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

2.根据语段,请判断A是谁?选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通过阅读整部作品,你还知道哪位坚定的共产党人,请结合事迹谈一谈对他的认识。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解释加点的字。

(1)互相轩

(2)泉水

(3)大抵

(4)或坐

2.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

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猛浪若②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B. ①大抵若②如再啮,石又再转

C. ①作此夜②与朱元思

D. ①胜第一②猿则百叫无

4.翻译下列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5.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甲文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

乙文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出自《朝花夕拾》。

B. 新闻作品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消息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C. 《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预示了共产党的领导犹如红星,不仅照亮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 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七律”。《渡荆门送别》是律诗,李白年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本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楚入蜀的途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