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震悚(sǒnɡ) 荒谬(miù)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ànɡ)
B. 要塞(sāi) 尴尬(ɡān) 惊骇(hài) 歼灭(jiān)
C. 炽热(zhì) 瞥见(piē) 诘责(jié) 差使(chāi)
D. 文绉绉(zhōu) 屏息(bǐng) 仲裁(zhòng) 踌躇(chóu)
朱自清先生偏爱初春的花草,冰心先生钟情夏日的荷影,史铁生难忘秋日北海的菊花,老舍先生最有趣,喜欢冬日里秀气的山和水。他们或是单纯地喜爱着草木荣枯的景象,或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再也忘不了那朵花、那些树。
请你以“记忆中的 ”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①段的画线句是描写,它的作用: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说“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结合全文回答:文中的“蒲公英”和我的母亲哪些地方相似?
4.本文第⑤段画曲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有相通之处。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一定遇见“美女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法上的共同点:
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②,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④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季梁闻之
②中道而反
③今王动欲成霸王
④俄而雪骤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楚之路也
A.我欲之楚
B.下车引之
C.日月之行
D.学而时习之
2.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
(1)魏王欲攻邯郸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古诗。
东栏①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②,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① 东栏:作者居住庭院内东边栏杆处。 ②雪:指梨花。
(1)在作者的笔下,东栏梨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除了《二十四孝图》外,鲁迅先生还提到三本印象深刻的书,分别是《____》、《天演论》和《山海经》。这三本书分别出自篇目《五猖会》、《____》和《________》。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____)
A.《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
B.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生无法释怀的事是没有能够最后见父亲一面。
C.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绣像本的《山海经》,从这以后,“我”对她就有了新的敬意。
D.《琐记》回忆了与衍太太交往的几件琐事,以及在江南水师学堂、南京矿路学堂、日本的东京和仙台求学的经历。
E.湘西是沈从文的“文学原点”,《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