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朱自清先生偏爱初春的花草,冰心先生钟情夏日的荷影,史铁生难忘秋日北海的菊花,老舍...

朱自清先生偏爱初春的花草,冰心先生钟情夏日的荷影,史铁生难忘秋日北海的菊花,老舍先生最有趣,喜欢冬日里秀气的山和水。他们或是单纯地喜爱着草木荣枯的景象,或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再也忘不了那朵花、那些树。

请你以“记忆中的        ”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记忆中的故乡 时光匆匆,记忆中的老家小院,石子铺成的小路,那里的一草一木,那样清晰,那样亲切。 小院前有很多鸡,每天早晨,那熟悉的“喔喔”声将我从美梦中唤醒,起床,吃完早饭。老太太总会把我叫过去,拿香脆的花生给我吃,讲好听的故事给我听……每每想起这些,我就眼泛泪光。 乐·田间嬉戏 说起故乡两字,我总是会想起我的老家--腾蛟。那是一个多么美好又令人回忆的名字。那时,我和弟弟经常去田间玩耍,小路边,还长着野草莓,红彤彤的。我还喜欢摘豆荚,豆荚绿绿的,鼓鼓的,又有点扁,真是可爱极了。每一株豆荚,都被一根根长长的扎入泥土的细木条支撑着。听大人们说,这样豆荚才会长得更好。 我们走着走着还会发现身边有好多“小伙伴”。看,七星瓢虫正在草上攀爬着,蜜蜂则在花草间来回穿梭,小蚂蚁们正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我们正看得入神,不知谁喊了一声:“看,那边有蝴蝶!”“快,捉蝴蝶去喽!”“这边,这边……”就这样,我和小伙伴们不知疲倦地追着…… 静·夜幕降临 夜幕还没揭开,我已经感受到了夜晚的到来。夕阳慢慢地从地平线上消失,周围的光也慢慢地被黑暗代替。照耀大地一天的太阳似乎也累了,天地渐渐没有了任何的嘈杂声,一切渐渐地回归宁静。 我喜欢这种静,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渐渐的,农家的灯亮起来了,一盏,两盏,不一会儿,整个村庄都亮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记忆中的 ”。题目前有一段引导性的文字,阐述的是一些名人他们钟爱而难忘的花草树木、山水风光。在题目要求中,要求学生要用“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补题。所以补题的内容可以是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在写作时,要注意补写的内容必须是让你钟情或难忘的:可以是自然的景物让你流连忘返;可以是这一“物”中的故事让你深受感动;可以是勾起你的对美好生活回忆……总之,抒写的内容一定要健康,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记忆中的”暗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的文章。作文时一定要写成记叙文,题目中已经作了具体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①段的画线句是描写,它的作用: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说“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结合全文回答:文中的“蒲公英”和我的母亲哪些地方相似?

4.本文第⑤段画曲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有相通之处。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一定遇见“美女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法上的共同点:

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季梁

②中道而

③今王动成霸王

俄而雪骤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楚路也

A.我欲楚               

B.下车引

C.日月

D.学而时习

2.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

(1)魏王欲攻邯郸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① 东栏:作者居住庭院内东边栏杆处。  ②雪:指梨花。

(1)在作者的笔下,东栏梨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除了《二十四孝图》外,鲁迅先生还提到三本印象深刻的书,分别是《____》、《天演论》和《山海经》。这三本书分别出自篇目《五猖会》、《____》和《________》。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____

A.《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

B.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生无法释怀的事是没有能够最后见父亲一面。

C.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绣像本的《山海经》,从这以后,“我”对她就有了新的敬意。

D.《琐记》回忆了与衍太太交往的几件琐事,以及在江南水师学堂、南京矿路学堂、日本的东京和仙台求学的经历。

E.湘西是沈从文的“文学原点”,《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海日生残夜,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 

(3)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4)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

(6)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______

(7)诗文中蕴藏着四季之景,“山朗润起来了,________,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朱自清笔下春日的温暖;“红莲被那密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是冰心笔下夏雨的滂沱;“_________,洪波涌起”是曹操笔下秋风的肃杀;“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谢道韫笔下冬雪的灵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