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新闻播报)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标语拟写)为营造气氛,学校准备在校门处拉一横幅。请你为横幅拟一条标语。
(3)(板报设计)李磊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他修改。
在70年前,我们的先辈通过艰苦地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国家。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到底凭借什么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A)我想是凭借着一种爱国精神;凭借着一种不畏强爆的精神;凭借着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凭借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B)虽然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中国人民最难忘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中看到那血雨腥风的惨烈悲壮画面,所以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①(A)中的标点符号不正确,将 号改为 号。
②(B)句是一个病句,应将“ ”改为“ ”。
(4)(重读家书)学校开展“重读抗战家书”的活动,许多同学积极响应,热情参与,但同桌小明却认为:初中阶段只有学习好才最重要。请你结合此活动的现实意义对小明进行规劝。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______》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______》,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整个宏村呈“牛”型结构布局。巍峨的雷岗为牛首,参天的古木是牛角,错落的民居是牛躯。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会合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为村民创设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巍峨(______) cuò落(______) 湖泊(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的写法是“______”。
(3)“裁”在《新华字典》有下面四个义项。请根据短文的语境,为“别出心裁”一词中的“裁”选择恰当的一项(______)
A.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B.削减,去掉一部分。
C.决定,判断。 D.安排取舍。
(4)此语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默写古诗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②阳春布德泽,__________。(《长歌行》)
③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⑦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⑧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默写杜甫的《春望》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校国,你一定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或者开心,或者烦恼,点者愤怒、或者温暖-.…请将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通以“校园里最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②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写成记叙文,事情要写具体一些,将自己情感适当抒发出来。④至少分成5段,学数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阅读名著节选,完成小题。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有何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除了这篇文章写父亲以外,《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文章也重点写了父亲,是哪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