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______》中,鲁迅借动物比...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______》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______》,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

 

(1)《朝花夕拾》 《狗·猫·鼠》 (2)《钢铁是怎样炼成》 保尔·柯察金 【解析】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的文学常识。(1)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2)《钢铁是怎样炼成》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整个宏村呈“牛”型结构布局。巍峨的雷岗为牛首,参天的古木是牛角,错落的民居是牛躯。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会合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为村民创设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  cuò落______  湖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的写法是“______”。

(3)“裁”在《新华字典》有下面四个义项。请根据短文的语境,为“别出心裁”一词中的“裁”选择恰当的一项______

A.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B.削减,去掉一部分。

C.决定,判断。                D.安排取舍。

(4)此语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②阳春布德泽,__________。(《长歌行》)

③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默写杜甫的《春望》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校国,你一定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或者开心,或者烦恼,点者愤怒、或者温暖-.…请将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通以“校园里最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②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写成记叙文,事情要写具体一些,将自己情感适当抒发出来。④至少分成5段,学数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节选,完成小题。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有何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除了这篇文章写父亲以外,《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文章也重点写了父亲,是哪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散步》,完成小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一家人发生了怎样的分歧?面对分歧,作者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2.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文章以“散步”作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