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校国,你一定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带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校国,你一定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或者开心,或者烦恼,点者愤怒、或者温暖-.…请将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通以“校园里最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②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写成记叙文,事情要写具体一些,将自己情感适当抒发出来。④至少分成5段,学数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校园里难忘的一件事 对于校园,我想:那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一个学习天地。有人说,学习是一件非常以及极其无聊的事情,更别说校园生活的枯燥乏味了。可我却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为在学校里能认识许许多多的同学和老师,下课,中午休息还可以和同学们玩游戏,有困难的时候同学还会拔刀相助。 记得那是一个爽晴的日子。下午的体育课,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天气干爽、燥热。嗓子里几乎要冒烟了,渴死了,想喝水的念头愈来愈强烈,如果能喝一口清凉的冰水,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正想着,下课的铃声响了。大家都冲上了楼,(在楼上)我没有瓶子,该怎么办呢?左右为难时,看到我们班的同学拿着一个瓶子走下楼。我眼前一亮,飞快地跑过去,“渴死了,我帮你灌水,顺便喝口。”我说,他说:“不行。”我不愿再多问一句。“哼!帮你灌水只是喝口都不行,太不够意思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室座位上,趴在桌子上,口渴的就像传说中的夸夫,嗓子干得都冒烟了。我觉得委屈极了,最好的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竟没有一个肯帮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张瑞,看到我的不快,问清事情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水。我心中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心快乐得像只飞翔的鸽子,我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水,真甜、真爽啊!这友谊的滋味,比水更甜、更爽。 谢谢张瑞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我会记得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给予,像张瑞一样。赠予玫瑰之手,手留余香。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校园里最 的一件事”。这是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作文时,注意题目中的“一件事”,要叙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可以写“几件事”。“校园里”表明事件的选择范围。“最”说明这件事给自己的感触深刻。补题的内容,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如“难忘”“开心”“温暖”“让人感动”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写事件的来龙去脉,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文章中可适当地进行议论和抒情,来升华文章的中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名著节选,完成小题。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有何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除了这篇文章写父亲以外,《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文章也重点写了父亲,是哪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散步》,完成小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一家人发生了怎样的分歧?面对分歧,作者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2.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文章以“散步”作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雨的四季》节选,完成小题。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它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   ,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   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     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     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1.依次给画线空缺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洗淋   吸引   披   盖    B. 洗淋    诱感    披    盖

C. 滋润   诱感   穿   盖    D. 滋润    吸引    穿    盖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②③两段写两个季节的雨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4.从感官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缀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②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做烤肉的人。炙,烤肉,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长江南下。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2)撤盐空中可拟(3)同坐之(4)每危急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4.简要分析(甲)文“公大兄无奕女”和(乙)文中顾荣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状,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个画面。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