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论美》,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阅读课文《论美》,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A  )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B  )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C  )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③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通读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联系上下文,在第②小节的括号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小节的论述思路。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阐述“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5.选出下列对选文第④小节的解读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重点阐述了作者对优雅作风、优美修养之美的推崇与赞美。

B. 画线句引用拉丁谚语生动地写出有些老人因优雅的作风而显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C. 运用了有些老年人的优雅作风与有的年轻人的缺乏优美修养的对比论证来阐述观点。

D. 作者的主要用意在于告诫年轻人应该向老年人学习,因为年轻的美貌容易腐烂。

 

1. 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2. A因为 B所以 C但 3. 首先指出观点,即最高的优雅之美是难于直观的;接着解释最高的优雅之美是难于直观的,并举两位画家无法制作完美人像的例子来证明美是没有公式的;最后又举脸型的例子来阐释整体之美正来自于他的优雅与奇妙。 4. 正确解读句子含义,结合生活举例,分析阐述具体,表达流畅有条理即可。 5. 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标题“论美”和文章的结尾句“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可概括出本文的论点是: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的来选择关联词语。“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与“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可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这话也不全对”又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可用表转折的词语“但”或“但是”来连接。 3.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文章第3段,首先用“形体之美”与“颜色之美”的关系,引出“最高的优雅之美是难于直观的”的观点;接着解释最高的优雅之美是难于直观的,并列举两位画家无法制作完美人像的例子来证明“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最后又举脸型的例子来阐释整体之美正来自于他的优雅与奇妙。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意。语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论证“美德”的珍贵。如生活中,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是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古代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孔子鸡胸驼背,容貌丑陋,然而他渊博的学问,高深的智慧,令他受万世景仰。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4段,主要通过“老人显得很可爱”的事例来阐述作风优雅——美的德行的重要。据此,D项的“告诫年轻人应该向老年人学习,因为年轻的美貌容易腐烂”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出自《桃花源记》)

(乙)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2)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出自《战国策》)

(注释)①王:指秦王。②夫:那。③管与:人名。④戾:残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大惊________

来问讯________

③管与________

待伤虎而刺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乙文中管与劝止管庄子的目的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云”与乙文“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的“说”意思不同。

B. 甲文中桃花源人的质朴真诚、热情善良与渔人的不守承诺形成对比。

C. 乙文的作者借助管与所说的故事来建议秦王如何正确处理齐、楚两国的交战问题。

D. 甲乙两文都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而且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阐述看法。

 

查看答案

默写。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微信、微博进行阅读,对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阅读、微博微信阅读对读者和对出版行业的改变其实刚刚开始,微博微信阅读所呈现的社交化、交互式阅读特性,其丰富的阅读体验注定会对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于微信微博阅读,基本上免费,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

图1  手机阅读人群每天的手机阅读时长

材料二:手机阅读在年轻人中的风行,从一定程度上对人的阅读行为、模式内容,甚至对思维方式会产生很大影响,微信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具有高度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质,导致了年轻人图书阅读量的减少,不容易实现深度阅读,缺少了耐心。

(1)当前阅读现象存在哪些显著特征?

(2)年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应倡导怎样的阅读观?

 

查看答案

下面是题为“手机族”的漫画,简述漫画内容,并为这一群体拟一条警示标语。

 

查看答案

统编语文教材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有人赞成,有人质疑。先阅读他人的帖子内容,再阐述你的看法及理由。

帖子一:初中学生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帖子二: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初中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含义,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一定能使其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