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①,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古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①,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⑤间。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字季常。②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③宗:尊崇,敬仰。④折节:强制克制,改变初衷。⑤光、黄:黄州(今湖北黄冈)。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见焉_____  ②余告之_____③余既耸然______ ④精悍之色  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二处)

鹊 起 于 前 使 骑 逐 而 射 之 不 获

3.翻译句子。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1)首段交代了方山子隐居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2)第二段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从侧面表现了方山子______的情怀;(3)第三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不能施展才华的________之情。

6.(积累链接)《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包含作者宦海沉浮悲凉之感的句子:“ ______。”

 

1. 适逢,恰好; 缘故; 以……为异,感到惊异; 神色 2.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3. 他家徒四壁,但是妻儿奴仆却面露怡然自得的神色。 4. B 5. (1)以从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3)惋惜、遗憾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适”是“恰好,适逢”;“异”是意动用法,“以……为异”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的意思是: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本题句读时要注意介词结构后置的语法特点。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妻子(妻子儿女)”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不能表现“隐”;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体现其“隐”的想法;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不能体现其“隐”;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从环境角度来写其“隐”;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从交往的角度体现其“隐”;⑥晚乃遁于光、黄间——从居所写其“隐”。据此,写其“隐”的句子有:②④⑤⑥。故答案为B。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文章的首段交代了方山子隐居的原因的句子是“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第二段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了方山子“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写方山子“豪士”之气,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不能施展才华的惋惜、遗憾之情。 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所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宦海沉浮悲凉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填空。

①《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______的不朽作品,又名《______》,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②“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的是他采访的主要地点_______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③他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①王绩在《野望》一诗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

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 

③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

④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

⑤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   

⑥鲁迅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自己誓将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8个字。 

近日,在五峰新县城渔洋关镇,时常能看见成群的白鹭结伴飞行,給过往的行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为初秋的新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时而凌空翱翔,时而栖息在渔洋河边觅食,置身于青山绿水间。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查看答案

对联是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试根据上下联内容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______花,春香秋香。

 

查看答案

数字在成语中大量存在,从一到九,还有十、百、千、万、三十六、七十二等,它们的用法和意义也复杂多变,有的表示多,如“三番五次” “九死一生”;有的表示少,如“一知半解”“三言两语”。你也试着分别举两个例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