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课外文言文
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 沿河求之
C. 其子趋而往视之 D. 以我酌油知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课内文言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转转不已
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诗词赏析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巨大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默写填空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5)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7)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______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______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______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这位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