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 ( )
A.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 对噪音特别反感。
C. 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 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欢呼。
2.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
B. 文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C.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右翼青年的愤怒。
D. 文章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3.作者在课文中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导致作者意见变化的事件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金忠待人以宽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人。博学、慷慨,曾任燕王府纪善、兵部尚书等职。②感:通“憾”,怨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人有他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虽有素与公异者 / 可以调素琴
C. 或曰 / 或王命急宣 D. 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 故渔者歌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 为 尚 书 时 其 人 以 吏 来 京 师 惧 不 为 容 公 荐 用 之。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金忠怎样的思想境界?
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
(2)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
(3) 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把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B. 作者描写的“积水”“藻”“荇”,其实是写皎洁的月光。
C. 本文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D.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了作者被贬期间知己难寻,迫不得已去寻找张怀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到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个字以内)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删去“能否”)
B. 消防支队负责人提醒广大市民注意消防意识,增强用火安全。(把“增强”改为“注意”)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删去“随着”)
D. 年轻人一定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社会科学、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删去“很有必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 经过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终于出征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