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二)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叹息痛恨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本文中诸葛亮用“卑鄙”一词来形容自己的见识才能,而《隆中对》中,却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4.文段(二)的故事照应的是文段(一)中的哪一句话?两个文段共同体现了诸葛亮什么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段(二)的内容加以分析。

 

1. (1)痛心遗憾 (2)奔走效劳 2. 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3. 不矛盾。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表现出他胸怀大志,有远大的抱负。诸葛亮用“卑鄙”一词形容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见识才能,是在君主面前的自谦之词,以使刘禅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实现先帝的遗愿和自己的抱负。 4.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忠诚(忠心耿耿、忠心不二);刘备说如若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却哭着表示一定会尽心竭力辅佐刘禅。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驱驰”是古今异义词,“奔走效劳”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亲(亲近)、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中诸葛亮用“卑鄙”一词来形容自己的见识才能,是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见识才能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自谦的说法。《隆中对》中,却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从“志向、抱负”的角度来说的,表现了诸葛亮的理想和愿望。所以二者并不矛盾。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段(二)的故事讲的是“白帝城托孤”的事,为与文段一中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中的“大事”指的也是“白帝城托孤”之事。彼此之间相照应。(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两文都表现了诸葛亮“忠诚”。可结合语段一中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和语段二中的“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内容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毕加索年轻时曾立志写诗,并沉醉其中,有一次得到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指导的机会,但斯泰因夫人看着毕加索的“得意之作”,全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不具备写诗的天赋,还是早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吧。

在绘画上成名后的毕加索讲到了当年斯泰因夫人浇冷水的事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斯泰因夫人给我浇冷水,可能现在我还纠结于诗人的梦想,而与绘画艺术失之交臂了。”

 

查看答案

童年的花裙子

那年我才9岁。

父亲在外地教书,我和哥哥尚在念小学,外公多病。一天清晨,母亲照例出门去了,清贫的家境逼迫着母亲日日起早摸黑地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着。7点多了,我还呆呆地坐在床沿上发愣,脑子里不断地回想着昨天老师的话:“明天‘六·一’节,各班的大合唱是要评奖的,服装一定要统一,女同学白衬衫、花裙子,男同学白衬衫、蓝裤子。”我没有花裙子,只有一件白洋布旧衬衣可以充数。我知道母亲为一家人的温饱日夜操劳,又有何钱何心想到为我做条花裙子。平日,哥哥穿不下的旧衣裤经母亲稍改便成了我的新衣裤。我从不曾为此抱怨过,可今天我该怎么办?想了许久,我无计可施,硬着头皮来到了学校。

心神不宁地走进教室,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女同学们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我更加不安了。不一会儿,老师进来了,叫大家依往日的队列排好队,先将合唱的曲目试唱一遍。小小的我也怯生生地走进队列,在这群鲜艳的“花裙子”中,A.旧衣旧裤的我就像一只丑小鸭落入了美丽的天鹅群中,我竭力逃避着老师的目光。终于,试唱完毕。我逃也似的回到了座位,心里忐忑不安,慌乱得像在等待一张命运的判决书。终于,预料中的时刻到了,老师在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我身旁,用责备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不穿裙子,呆会儿的合唱你不要去了。”我强忍住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倔强地点了点头。接着,同学们陆续到大礼堂去了,留下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像一只被雁群无情抛弃的雏雁。我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小小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尊心受创后的剧痛。我才9岁啊!从那时起,那位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便暗淡无光了。我在恍惚郁悒中度过了这个终生难忘的“六·一”节。

回到家里,终于忍不住满腔委屈,扑在桌子上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B.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第二天,我终于有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漂亮的花裙子。绿色的底子上撒着一朵朵淡粉色的小花,我知道那是母亲用被面连夜做成的。可母亲又怎懂得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的伤痕,岂是这条迟到的花裙子所能熨平的?我赌气地将裙子扔开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后来,那条漂亮的花裙子因为我执意不穿,被母亲收进了箱底。

暑去寒来,时序更迭,我伴着“花裙子”的深深的记忆长天了。有了工作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收入,终于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喜欢的裙子了。看着自己这些长短不一、花色各异的裙子,心底总是涌起那个夏日傍晚的苦涩。

今日,当我忆起往事,写着这段心酸的故事时,我又一次泪流满面。我终于理解了一颗为贫寒的无奈所迫却同样是眷眷的慈母之心。

那童年的花裙子啊!

1.“我”在文中一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怀着什么心情?

2.请从文中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中这位母亲的评价。

4.有人说,这是一篇“忏悔录”;有人说,这是一篇“颂母文”;也有人说,这是一篇“警示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内容有深入基层、轻车简从,精简会风、文风,规范出访,改进警卫,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节约。

材料二:两年多来,八项规定在整肃干部作风、铲除“为官不为”痼疾、遏制各类腐败现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公务接待有了更严格明细的规定,大批违规豪华会所被清退、整顿,“逢节必禁”开始深入人心,公款送礼有了专门的“举报窗”,公车改革开始了新一轮推进……能者上,庸者下,腐者禁,贪者罚,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央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

(1)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存在语病,请修改后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是关于八项规定的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11月8日是立冬,传统上将立冬节气分为三个五天,每五天对应一候。      ⑴        :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      ⑵     。意思是说,立冬以后,水面开始结冰了,但冰凝并不坚固;大地开始冻结了,但土气凝寒还未至于坼;野鸡之类的大鸟类不多见了,海边却出现了更多的蛤蜊(因为蛤蜊外壳上的条纹和颜色都与雉羽的色泽相似,所以古人认为,蛤蜊是由雉鸟变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与“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境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为壮词,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出了打猎场面之壮观,辛弃疾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出了打仗过程之激烈。

(3)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