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毕加索年轻时曾立志写诗,并沉醉其中,有一次得到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指导的机会,但斯泰因夫人看着毕加索的“得意之作”,全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不具备写诗的天赋,还是早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吧。

在绘画上成名后的毕加索讲到了当年斯泰因夫人浇冷水的事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斯泰因夫人给我浇冷水,可能现在我还纠结于诗人的梦想,而与绘画艺术失之交臂了。”

 

1. 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批评,从批评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完善自己。(意思对即可) 2. ①墨子为学生举的例子生动、形象、有趣,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这个故事的答案是应该鞭打马,引出了“正确看待批评,批评能让人进步”的论点。③马因为能快跑而有了鞭打的价值,这也论证了“应该正确看待批评,批评能让人进步”的论点。 3. 本文围绕“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批评,从批评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完善自己”展开论述。首先,作者通过墨子给学生耕柱子所举的鞭打牛还是鞭打马的例子,引出了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批评和批评者,从批评中汲取力量的观点;其次,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对比论证,让我们看到了拒绝批评的危害和应该怎样利用批评的力量;最后,作者发出呼唤,呼唤读者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创造人生的辉煌 4. 第②段,因为毕加索的例子,主要突出了他对批评者斯泰因妇人的感激,这和第②段中“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意思最接近,观点最一致,也能恰当地证明文中的这几句话。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或概括文章论点的能力。本文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指责与批评,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变成动力,登上人生的顶峰。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文章第一段叙写“墨子为学生举的例子”的事例,内容上,引出并论证了“正确看待批评,批评能让人进步”的观点;同时,故事生动形象而有趣,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结构上,引起下文。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首先通过墨子给学生耕柱子所举的鞭打牛还是鞭打马的例子,引出了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批评和批评者,从批评中汲取力量的观点;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正确对待鞭策,化鞭策为动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全文,深化文章的论点——要学会坦然面对批评,从批评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完善自己。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链接材料所讲述是的“毕加索的例子”,主要突出了“他”对批评者斯泰因妇人所采取的态度,这和第②段中“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意思最接近,观点最一致。所以应该放在文章第2段中作论据最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童年的花裙子

那年我才9岁。

父亲在外地教书,我和哥哥尚在念小学,外公多病。一天清晨,母亲照例出门去了,清贫的家境逼迫着母亲日日起早摸黑地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着。7点多了,我还呆呆地坐在床沿上发愣,脑子里不断地回想着昨天老师的话:“明天‘六·一’节,各班的大合唱是要评奖的,服装一定要统一,女同学白衬衫、花裙子,男同学白衬衫、蓝裤子。”我没有花裙子,只有一件白洋布旧衬衣可以充数。我知道母亲为一家人的温饱日夜操劳,又有何钱何心想到为我做条花裙子。平日,哥哥穿不下的旧衣裤经母亲稍改便成了我的新衣裤。我从不曾为此抱怨过,可今天我该怎么办?想了许久,我无计可施,硬着头皮来到了学校。

心神不宁地走进教室,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女同学们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我更加不安了。不一会儿,老师进来了,叫大家依往日的队列排好队,先将合唱的曲目试唱一遍。小小的我也怯生生地走进队列,在这群鲜艳的“花裙子”中,A.旧衣旧裤的我就像一只丑小鸭落入了美丽的天鹅群中,我竭力逃避着老师的目光。终于,试唱完毕。我逃也似的回到了座位,心里忐忑不安,慌乱得像在等待一张命运的判决书。终于,预料中的时刻到了,老师在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我身旁,用责备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不穿裙子,呆会儿的合唱你不要去了。”我强忍住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倔强地点了点头。接着,同学们陆续到大礼堂去了,留下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像一只被雁群无情抛弃的雏雁。我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小小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尊心受创后的剧痛。我才9岁啊!从那时起,那位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便暗淡无光了。我在恍惚郁悒中度过了这个终生难忘的“六·一”节。

回到家里,终于忍不住满腔委屈,扑在桌子上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B.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第二天,我终于有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漂亮的花裙子。绿色的底子上撒着一朵朵淡粉色的小花,我知道那是母亲用被面连夜做成的。可母亲又怎懂得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的伤痕,岂是这条迟到的花裙子所能熨平的?我赌气地将裙子扔开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后来,那条漂亮的花裙子因为我执意不穿,被母亲收进了箱底。

暑去寒来,时序更迭,我伴着“花裙子”的深深的记忆长天了。有了工作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收入,终于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喜欢的裙子了。看着自己这些长短不一、花色各异的裙子,心底总是涌起那个夏日傍晚的苦涩。

今日,当我忆起往事,写着这段心酸的故事时,我又一次泪流满面。我终于理解了一颗为贫寒的无奈所迫却同样是眷眷的慈母之心。

那童年的花裙子啊!

1.“我”在文中一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怀着什么心情?

2.请从文中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中这位母亲的评价。

4.有人说,这是一篇“忏悔录”;有人说,这是一篇“颂母文”;也有人说,这是一篇“警示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内容有深入基层、轻车简从,精简会风、文风,规范出访,改进警卫,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节约。

材料二:两年多来,八项规定在整肃干部作风、铲除“为官不为”痼疾、遏制各类腐败现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公务接待有了更严格明细的规定,大批违规豪华会所被清退、整顿,“逢节必禁”开始深入人心,公款送礼有了专门的“举报窗”,公车改革开始了新一轮推进……能者上,庸者下,腐者禁,贪者罚,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央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

(1)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存在语病,请修改后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是关于八项规定的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11月8日是立冬,传统上将立冬节气分为三个五天,每五天对应一候。      ⑴        :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      ⑵     。意思是说,立冬以后,水面开始结冰了,但冰凝并不坚固;大地开始冻结了,但土气凝寒还未至于坼;野鸡之类的大鸟类不多见了,海边却出现了更多的蛤蜊(因为蛤蜊外壳上的条纹和颜色都与雉羽的色泽相似,所以古人认为,蛤蜊是由雉鸟变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与“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境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为壮词,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出了打猎场面之壮观,辛弃疾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出了打仗过程之激烈。

(3)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蕴涵     留滞     红妆素裹     吹毛求疵

B. 凭吊     汲取     黎民百姓     心无旁鹜

C. 风骚     相契     根深蒂固     豁然贯通

D. 寂寞     蒸馏     重蹈复辙     锲而不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