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叙写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他遭受不幸时的绝望和消沉,以及对生活不公的抱怨,反衬出母亲的坚强和乐观。

B. 第③段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 标题中的“秋天”与文中写人、记事、写景有关,“秋天”不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 因为“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

D.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A 2. C 3. “好好儿活”寄予了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母亲在世时,用这句朴素的话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说完的话,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惜生命,勇敢地活下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A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遭受不幸时的绝望和消沉,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抱怨,反衬出母亲的坚强和乐观”这句不对。课文叙写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语言朴实,作者通过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血脉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故选A。 2.C项,文章并没有表现“因为‘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点。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文中第一次出现“好好儿活”,是在第一自然段中,我疾病缠身失去生活的勇气时,母亲说的话,那时,“我”并没有知道母亲身患重病,这句话既是对儿子的勉励也有对自己的鼓励;结尾再次出现“好好儿活”,是史铁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苦难后,才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对生活要一直有希望,不然你永远预料不到下一刻将要在你身上发生什么。活在当下,就像那些北海的花儿一样,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性格。人也是一样,活出自己的本色最重要。据此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先君子来室中坐,之,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三省吾身

B. 乎慎始/不义而富且

C. 而笑曰/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温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去:

(2)尊君在

(3)下车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句子的内容和特点,仿写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句是(     )。

A.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删除“和培养”)

B.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将“要”改为“能否”)

C. 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 50万朵的花粉。(在“50万朵”后面加“花”)

D. 曹先生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还是掩藏不住他这些年艰辛的生活。(删去“眼角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那块白玉通体晶莹,玲珑剔透,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B.人粪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

    万物的心灵交流。

    C.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