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对人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咖啡因大概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可可、可乐等)以及非处方的精神类药物中。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营养价值。咖啡因摄入后会迅速被吸收,1~2小时后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未被吸收的咖啡因在肝脏被降解,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运动方面,有学者认为咖啡因能增强机体耐久型运动的机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参与运动的肌肉在运动初期会优先动用这些脂肪酸,降低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肌糖元)的需求,节约出来的肌糖元为后续的运动提供能量,因此可延迟疲劳的发生。最近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运动开始前1小时摄入3~9毫克/千克体重的咖啡因,能显著提高受试者在耐久型运动如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运动中的表现。咖啡因如何增强机体耐久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之后,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自由脂肪酸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咖啡因能增强机体在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表现。持续约5分钟耗氧量为最大耗氧量90%~100%的运动强度下,机体需要从有氧反应和无氧反应两个来源同时获取能量。这种情况下,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咖啡因直接促进肌肉中无氧反应的能量供给和肌肉收缩,也可能是由于咖啡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总之,运动开始前摄入咖啡因,能增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不过这个结果来自在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还有待于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确证。
1.下列有关咖啡因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些研究发现,在运动开始前摄入适量的咖啡因,能增强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
B. 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C. 大量实验充分证明,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 发生在咖啡因摄入后,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脂肪酸的直接结果。
D. 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其本身并不具有营养价值。
2.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咖啡因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
B.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中。
C. 咖啡因只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中。
D. 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完全是由于它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比平时大。
B. 人喝了大量可乐后,排出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咖啡因。
C. 睡觉前,喝大量的咖啡或浓茶后往往不容易入眠,是因为它们里面含有可延迟人体疲劳的咖啡因。
D. 来自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比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用心脏生活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事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
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一棵独特的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怎样才能做到“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2.文章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具体指什么?
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者售帽的故事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根据文章,对此进行概括说明。
4.常人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根据文章,简要回答。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散文一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表达了作者“洒向生活都是爱”的人生态度。
B. 从20岁经常“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到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这表明“我的率真与浪漫依然未改”。
C. 同对待柯罗只知道绘画的“幼稚”一样,作者对“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D. 文中的“前辈”教诲我们:不计得失,不管对错,只要努力追求并获得成功,就会得到人生的感动和幸福。
E. 作者以哲人的思索、哲理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生活的道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节选)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
③子何恃而往:(____)
④西蜀之去南海:(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3.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断开即可)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什么?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B.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表达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 《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D.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前文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苦闷。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多会于此,览物之情,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心情已不再沮丧,能体现诗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
(6)湖上影子、____________、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娇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代、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好的阐释。
1.上面这段话中有三个成语有书写错误,请找出并修改,把正确的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请大家写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从你的记忆中搜寻两句写下来,感受古人的自强不息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让你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写演讲稿,下列哪两个名人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 )( )
A. 祖逖闻鸡起舞
B. 勾践卧薪尝胆
C. 韩信忍胯下之辱
D. 廉颇负荆请罪
E. 刘备三顾茅庐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B.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C. 每天清晨,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D. 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