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 端祥 涵养 箴言 走投无路 B. 玄虚 瞥见...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 端祥 涵养 箴言 走投无路

B. 玄虚 瞥见 旁骛 百丈婵师

C. 坍塌 伶仃 别墅 断章取义

D. 辩别 停滞 譬如 锲而不舍

 

C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端详。B禅师。D辨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dú) 哑(sì)   摇(yì) 自惭形(huì)

B. 取(jí) (yòu) (è) 铁马(gé)

C. 睢(zì) 然(wăng) 偻(gōu)前后继(pú)

D. (sì) 桥(zhàn) (jū) 揉造作(jiăo)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从未止步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人生如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 才可能说:谢谢你。

青春是一种宣言,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勇气,奔跑着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青春是一种年轻的心态,它永远不会消逝;青春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愈发历久弥新。

——《朗读者》关于“青春”篇卷首语 读了上面的材料,对于“青春”,你有怎样的经历、感悟或思考?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 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 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 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 绝  往来而不绝者    绝巘多生怪柏

D. 游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

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的材料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3.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