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名副其实 不缀劳作 再接再厉 眼花瞭乱
B. 颔首低眉 莫名其妙 张皇失措 振耳欲聋
C. 摧枯拉朽 殚精竭虑 藏污纳垢 一丝不苟
D. 垂涎三尺 触目伤怀 微不足到 不能自已
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 悄然∕悄悄 当然∕锐不可当 屏息敛声∕电子屏幕
B. 溃退∕馈赠 属于∕属引凄异 色彩斑斓∕灯火阑珊
C. 绯红∕菲薄 侏儒∕妇孺皆知 叱咤风云∕惊诧不已
D. 教诲∕后悔 滞留∕感情炽热 刀剑入鞘∕翘首以待
题目 :这就是幸福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景传递出孤独悲伤,而不是雄浑刚毅。你认同这种理解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①,而长子迈②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③者。……至莫④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⑤,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⑥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①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今平顶山汝州市。②迈,苏迈,苏轼的大儿子。 ③石钟,即石钟山,位于江西九江鄱阳湖边。④莫(mù):通“暮”。⑤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⑥磔磔(zhé):鸟鸣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B. 素湍绿潭 素:白色
C.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连接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虽然
2.下面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根据选文(一)第二段,分析夏季三峡水的特点。
5.选文(一)和选文(二)都写到了山高,两文描写手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分析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希望他做我儿子
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
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
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
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
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
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
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
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
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
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
“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
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他们父子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
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你们的谈话。”
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
(作者:邓迎雪。有删改)
1.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
2.“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我为什么替这个父亲伤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马小光,有人说是马小光的父亲。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