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景传递出孤独悲伤,而不是雄浑刚毅。你认同这种理解吗?为什么?

 

1. 诗句中透露出孤独、思乡(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 不同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孤烟、落日、场合与大漠共同构成一幅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图,孤独悲伤中也透露出诗人的雄浑刚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颔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从多个角度作答,“征蓬”可以体现诗人慨叹身世浮沉;“归雁”则可理解为抒发思乡之情。结合创作背景则可以理解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抑郁激愤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象。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一个“长”字横贯其间的黄河的苍凉,一个“圆”字,却给又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分析可知,这句诗不仅传递出孤独悲伤,也透露出雄浑刚毅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①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今平顶山汝州市。②迈,苏迈,苏轼的大儿子。 ③石钟,即石钟山,位于江西九江鄱阳湖边。④莫(mù):通“暮”。⑤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⑥磔磔(zhé):鸟鸣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命急宣                 或:有时

B. 湍绿潭                   :白色

C. 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连接

D.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然

2.下面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根据选文(一)第二段,分析夏季三峡水的特点。

5.选文(一)和选文(二)都写到了山高,两文描写手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分析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希望他做我儿子

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

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

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

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

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

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

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

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

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

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

“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

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他们父子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

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你们的谈话。”

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

                                        (作者:邓迎雪。有删改)

1.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

2.“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我为什么替这个父亲伤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马小光,有人说是马小光的父亲。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1)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2)“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3)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对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俩每天也总是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么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4)“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着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5)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6)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A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刷”地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7)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视。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静的时光,边看电视,边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有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8)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耀眼地白。她忽然意识到,光线太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悠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9)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10)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11)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12)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13)“那是赶巧了。”B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14)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15)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做人与处世》2016年24期

1.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________________——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3)段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A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刷”地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B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4.选文第(6)(7)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

××网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上,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约1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穆肃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一时间,公祭现场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行人就地默哀。

(2)下面是此次活动的宣传画,请说明画面的内容。

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身上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部都是流行病。

(1)以上文段选自 __________ (作者)的《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篇《            》。

(2)结合本语段分析文中“我”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