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1)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1)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2)“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3)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对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俩每天也总是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么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4)“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着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5)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6)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A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刷”地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7)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视。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静的时光,边看电视,边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有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8)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耀眼地白。她忽然意识到,光线太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悠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9)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10)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11)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12)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13)“那是赶巧了。”B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14)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15)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做人与处世》2016年24期

1.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________________——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3)段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A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刷”地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B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4.选文第(6)(7)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1. 紧盯手机 母亲心烦意乱 接到电话 母亲心情轻松 2. 插叙,交代往日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表达浓浓的母子深情。 3. (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2)“顷刻”“绽开”两个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母亲接到电话的高兴神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 4. 对比。通过往日和今日的对比,突出母亲焦灼和懊恼的心理,表达出母亲对接到儿子电话的期待,表现母子间的深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文章先写手机出现故障,母亲为不能听到儿子打电话的铃声而懊恼;然后写母亲怕接不到电话,做饭、吃饭、看电视都盯着手机,心烦意乱;接着写下雨了,母亲坐在阳台上怀念旧时光;最后写母亲终于接到儿子的电话,轻松的睡觉了。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2)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3)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第三段内容属于插叙,交代了平时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说明母亲着急的原因,体现母子深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第(1)句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可以看出,句子运用的是动作、神态描写,分析母亲的心情作答即可。第(2)句要求从用词角度赏析句子,明确“顷刻”“绽开”两个词语的描写对象,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第(6)(7)两段将母亲往日悠闲地等儿子电话的情景和今日听不到电话铃声,怕耽误接电话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母亲焦灼和懊恼的心理,表现母子间的深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

××网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上,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约1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穆肃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一时间,公祭现场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行人就地默哀。

(2)下面是此次活动的宣传画,请说明画面的内容。

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身上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部都是流行病。

(1)以上文段选自 __________ (作者)的《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篇《            》。

(2)结合本语段分析文中“我”的特点。

 

查看答案

(题文)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四言、五言,抑或七言,皆意象纷呈、气象辽阔、张弛有度,可滋养人一生。______,______。“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动静适宜,富有张力,画面感、空间感,应有尽有。______,______。短短十四字,道出了美的边界。

①轻声念一念,仿佛那景致一下扑到你怀里,清凉似海

②是以少胜多,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以,意蕴无穷

③古诗最大的特点,是意在言外

④最重要的是,句子瘦,富于骨感,瞬间立起来,经络毕现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④①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 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2)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 (《野望》王绩)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侧面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篇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用比喻描写月色之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换视角,描写了水中月亮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制裁    板篮根   百战不殆   旁征博引

B. 贮藏    度假村   捉襟见肘   风声鹤唳

C. 宵夜    圆舞曲   有例可援   惮精竭虑

D. 轻篾    口头禅   精神矍铄   流言蜚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