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两文作者孟子,战国时期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________(2)于虑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中国现代散文家林语堂这样评价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孟子带给你的启示?

 

1. 思想 2. (1)正理及基本原则 (2)同“横”梗塞、不顺 3. 公孙衍、张仪所行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折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4. 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 示例:一个人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奋发图强,让自己不断地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正”是“正理及基本原则,‘礼’”;“衡”同“横”梗塞、不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甲文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其所行是“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作用。一般来说,内容上,起到概括所写内容,突出事件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的作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对承接上文六位名人的事例,引出下文对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的论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事件的意义。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孟子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作答时可结合文章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些体现孟子思想的语句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联。

通过一本语文书,我们与许多经典篇章携手,如《藤野先生》《背影》《白杨礼赞》等,这些经典篇章不仅文质兼美,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你从中任选其一,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落笔墨融进真情

下联: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续写两个句子。

批阅古典诗文,你可以——品味先贤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叫忧国忧民;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叫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渔家傲》中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组合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表述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移山”与“詹何钓鱼”同出自《列子》一书,并且两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B. 祈使句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在书面上,只能使用叹号。

C. 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中的定语要用()表示。

D. 语言要连贯,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余年的史事。

B. 《蝉》的作者法布尔,德国昆虫学家,有“昆虫界的维吉尔”之称。

C.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桥梁专家、教育家。

D. 《苏州园林》原题为《狮子林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