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 自拍杆的构造和好处;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 2.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自拍杆;突出了自拍杆使用范围之广;由读者感兴趣的名人和两会场景写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列数字、打比方,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拍杆在使用时应注意伸缩杆的长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要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的开头部分,找到后再加以整理概括即可。第2段从“它的主要部件”“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中可以概括“自拍杆的构造和好处”;第3段“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引出了第4—7段;第8—10段说明的是“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第11段从“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这句话提炼出答案。 2.此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以事例或生活现象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第五段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两种说明方法相结合,是为了说明使用时自拍杆应注意伸缩杆的长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引射之______

(2)______

(3)烹半焉______

(4)已而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B. 一丝累,以至于寸。

C. 择其善者从之。

D. 往,暮归。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______

(2)余一小舟______

(3)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

(4)______

2.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本文结尾借舟子之口说作者“痴”,舟子的话与课文第①段哪句话相呼应?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这首词的题目是     

2.这首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请写出《艾青诗选》中给你印象深刻的一首诗歌并说一说印象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①根据对联知识填写本章回名称:林教头________________火烧草料场。

②林冲因长着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故绰号是“______”,他因______(A.倒拔垂杨柳  B.身陷高唐州  C.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后来,他______(A.血溅鸳鸯楼  B.手刃陆虞侯  C.怒杀阎婆惜),雪夜上梁山,奋起反抗,体现英雄本色。在吴用的智激之下,他______(A.火并王伦  B.私放晁盖  C.中州劫法场),最后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局面。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①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④《月夜忆舍弟》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点题,既是写景,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极其微妙的心理,突出思乡之情。

⑤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