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注释)谢病:因病辞官。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屈原《楚辞 九歌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1.解释加点的词:

(1)晓雾

(2)能其奇者

(3)孤峰

(4)遂葺其上

2.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甲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1. 将要;参与,这里指欣赏;遮断;屋子。 2. (1)傍晚夕阳将落,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2)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3. 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将:将要。②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③句意为: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限:遮断。④句意为:就在那山上筑了屋子。宇:屋子。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指鱼。竞跃,竞相跳跃。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中重点词语有:所乐,所喜欢的。语,谈论。句意为: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先关语句来分析即可。第一问:阅读甲乙两文,了解内容,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中可知,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第二问:结合第一问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作用即可。从“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月夜忆舍弟》写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楼上禁宵的鼓声。况乃:何况是。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首联的内容。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 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 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查看答案

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塞外大漠的壮丽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的赞叹;面对情深意重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依惜别之情。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吴越古道,处处佳景。②或古树参天,或落英缤纷,或瀑布飞挂,或石桥横卧。③蓊蓊郁郁的古道是那么长,长得看不到尽头;斑斑驳驳的古道是那么深,深得听不见外界的声音。④既有大自然随处可见的鬼斧神工,又有人类千百年来的巧夺天工。⑤一束极细的阳光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摸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似乎也在驻足凝思。⑥荒凉,有时呈现另类美丽;静默,或许倾诉别样情怀。⑦我们仿佛在穿越古今,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让我们收住思绪,又迈步前行。

A. 选段第②句,运用“或……”的排比句式,表现了吴越古道佳景多而美的特点,增强了语势。

B. 选段第⑤句,将“阳光”人格化,写出了吴越古道的厚重历史,极易引起观景者的千古幽思。

C. 选段第⑥句,用对偶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吴越古道的“荒凉”与“静默”之美的独特感受。

D. 选段第⑦句,作者以“穿越古今”来比喻千年古道中的无限幽思,鸟鸣声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查看答案

运用对联常识给下面这则新闻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博物馆迎来大批游客。公众的积极参与使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化,但同时不文明现象也日益突出,成为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一大难题。

在“古代文明”展区,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大部分展品都被围在玻璃罩里。为数不多的几件没有玻璃罩的展品,都难逃参观者的“毒手”。在一块“双凤麒麟纹石雕”前,两位参观者围着石雕看了许久,在将下方摆着的说明牌与文物本身进行仔细对照后,其中一位突然伸手向石雕摸去。旁边的文明引导员眼疾手快,及时制止了这一行为。不远处摆放的“安济桥石栏板”也同样险遭“毒手”。石栏板上,两条相互缠绕的龙雕栩栩如生,引得不少参观者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文明引导员只好对它进行特殊照顾,近距离“盯梢”。

据了解,以前很多文物都没有用玻璃罩罩起来,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观看。但由于被摸的次数太多,一些青铜器的边角甚至已经发亮。近两年来,国博不得已将这些文物陆续用玻璃罩罩了起来,以起到保护作用。

A. 参观国博踊跃,文物展出为难

B. 触摸难以禁止,文物被迫罩起

C. 国博开放文明引导,参观展览民众热情

D. 文物展示历史渊源,国博宣传民众受益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革命战争年代,理想信念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得到淬炼;一穷二白的建设时期,理想信念在“小我”与“大我”的取舍中得到升华。

②再加上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针对社会热点的各类观点泥沙俱下、快速传播,很容易让青少年陷入思想迷雾。

③因此,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显得尤为重要。

④有教育家说,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练。

⑤如今的青少年大多生活在物质充盈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历练,没有参加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人生阅历有限。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⑤②①③    C. ①⑤②③④    D. ④①⑤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