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百年震柳 梁 衡 ①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

百年震柳

梁 衡

①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②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

③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④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⑤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1.简述第一段的作用。

2.试概括“百年震柳”的形象。

3.试分析文章第三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1. 开头一段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为下文写震柳生命力的神奇做铺垫。 2. 树皮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东奔西突,开裂部分没有年轮,横扯竖揪,起伏不平。能以柔克刚,特别的顽强。 3. 运用对比手法,作用是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说明震柳的存活更令人震撼。 4. 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文章前三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死,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5. 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忍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 1.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第一段强调了地震的破坏性之强,为下文表现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2.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柳树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现了柳树哪些性格。根据文中“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可以看出柳树顽强;根据“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可以看出柳树以柔克刚的性格。 3.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从“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震柳的生命力之强。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作用的分析。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应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其作用。一方面强调了柳树的生活习性,突出其顽强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全面;照应上文,同时引述相关诗句、日常风俗,进一步显示出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使得文章内容充满生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理查德·道金斯

①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立刻就会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②免疫系统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的”,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的”,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而解决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那是你会得所谓的“花粉症”: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④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⑤免疫系统不时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它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每看一次风吹草动都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⑥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并且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⑦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那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先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⑧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羚羊在草地里遇到的问题。

⑨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就说这个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有删改)

1.免疫系统出错有哪些情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试分析第三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本诗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唯美的画面。试仿照示例写出四个形象的画面。  

示例:春光风舞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通过写“人间的四月天”,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3.选取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查看答案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⑤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醉翁之不在酒 

(2)佳木而繁阴 

(3)竹森然以高 

(4)为陂池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3.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4.概括说明(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瘦马图

龚  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释)①龚开,宋末元初人,宋亡后,潜居不仕。善书工画,以卖画为生,晚年好画瘦马,以寄托日暮途穷之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做的题画诗。  ②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1.诗中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前人评价“此诗脍炙人口,真有盛唐风致”,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十一”假期是出游的好时节,各大景区的人群熙熙攘攘。文明出游再次成为焦点。

材料一:有人为了拍照取个更好景观,不惜铤而走险。而在山东蒙山,一些游客光拍照还不过瘾,在云蒙峰顶还喷油漆留下了大名。照片中这两个名字,在景区顶峰的多处石崖上都有,字体还相当大。玩得疲倦了,找个地方休息本无可厚非。可有的人直接躺倒在树下的凳子上,不但姿势有些不雅观,连鞋袜都脱掉了。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坐在楼梯边,吃喝之间,食物垃圾也随手丢弃在地上。景区里糖葫芦、矿泉水瓶、苹果核、爆米花包装、饮料包装,真是啥都有。

材料二:在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游客购票之后,拿到门票的同时会领到一个印有“垃圾带回家”字样的垃圾袋,鼓励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捡拾垃圾、带出景区。事实上,在景区里游客不仅把自己的垃圾装在袋中,还会捡拾地上的垃圾。原来景区规定如果垃圾达到一公斤,就可以换取下一个景点的门票。虽然拿着一公斤垃圾来换门票的游客数量还不多,但大多数游客还是会把垃圾放到活动发送的垃圾袋中,大大减少了乱扔垃圾的行为,据环卫工人介绍工作量因此减少了三成。

①研读上面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②该校某班要举行“牵手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并根据所给的上句,任选一组,续写下句,表明你对文明的态度。

上句:鸟过天空不留痕           上句:  一花一草皆风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