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一地拾不起的乡愁
唐宝民
①1998年秋天,怀揣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我离开了那个生长了近二十年的小山村,到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报到。以后的岁月里,求学、工作、流浪……我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了。在一个明月朗照的夜晚,在遥远的异乡,我再次读到席慕蓉的那首《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那一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蓦然了悟,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都永远无法走出故乡的怀抱。
②前些天,电视台报道了一个老年人,17岁时闯关东来到东北,从此再也没回去过。今年他86岁了,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但他已经无法行动了。电视台立即与老人故乡的媒体联系,故乡的电视台派记者专程到老人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拍了很多张照片,还为老人准备了一捧家乡的黄土。当记者带着这捧土赶到老人家里,老人泪流满面……几天后,老人无憾地离去了。
③生命中曾有过一段流浪的日子,有漂泊,就会有乡愁。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愁的感觉是最为深切的。身在异乡的孤独令人迷茫,迷茫的感受,与苍凉、落寞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旅况萧瑟的意境,弥漫着浓浓的客愁异乡的况味。那年秋天,我流浪到淮北的一个小镇,黄昏的薄暮轻卷着雁影,经霜的红叶已经开始惜别枝头,雁鸣日暮里,愁起绿波间,“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那一刻,我忽然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年少岁月,以及与故乡有关的所有往事。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诗句:“瞬息的欢乐也许会成为永久的愁思,过去的追忆只能增加心中的苦涩,黄叶飘零啊,告诉我岁月在流逝,唯对故乡的爱使我感觉到了春的气息。”
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人崔颢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寂寞孤独,家乡在哪里的困惑更牵惹出了客子的千古愁思;“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的这段话,从文化的高度上对乡愁的理念进行了解读。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写满了对故园的思念。席慕蓉诗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就那么挺立在记忆中,永不老去;而我心目中的乡愁,则是一坛老酒,时间越久远越浓郁。
⑤任何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都怀有很深的感情,那是不可磨灭的记忆。然而很多人,又不愿回到故乡,因为故乡的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身在故乡,他们却觉得自己仿佛又是个过客,驻足片刻后,便赶紧逃离。可出来后,又想着它,结果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乡愁是挥不去的思念,是记忆中一首古老的歌谣,是想家时扑簌而下的泪滴……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能让我找到一种灵魂的皈依感,在我的生命中,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空间地域的存在,它还是我永恒的精神家园。
⑥故乡伸手可触又遥不可及。
1.第①段写“我”读席慕蓉的《乡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根据第②段中“一个老年人”最后的愿望,你认为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2)第②段删去并不影响整篇文章文意的表达,但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样一个“电视台报道”,请说说你的理由。
3.第③段抒写了“我”怎样的愁绪?
4.第④⑤段画线句中的“时间”“空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余光中: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余光中所说的“乡愁”和本文中的“乡愁”有什么不同之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⑥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⑧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词人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分析它好在哪里?
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①嵌②盘屈,不可名状③。清流触石,洄④悬⑤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节选)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③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④洄:水回漩而流。⑤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悉皆怪石(都、全)
C. 都邑之胜境(风景优美的)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划分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道州城西/百余步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B. (甲)文中画线句子运用巧用比喻,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空灵摇曳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C. (乙)文写清流,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态美。
D. (甲)文第四句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的清水和皎洁的月光;(乙)文第一段从侧面描写水清石怪境幽,为下文做铺垫。
4.请将“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怎样理解(甲)文中“闲人”包含的作者心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一些。衡量电站的经济价值,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维修、运行管理等费用。30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作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建火电站实际出现的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修建核电站则正相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建成300余座核电站,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数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的60%左右。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②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看,原子弹可以和核电站类比,但原子弹的253铀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因此造成核链式反应的不可控性;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253铀,这样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与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竟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夺走31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有了新突破,使得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说到环境保护,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作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
1.第一段中的“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指的是
A. 核电站在世界各地大量建成。
B. 绝大多数核电站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C. 核电事业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
D. 在现代经济价值观的指导下,核电事业取得了胜利。
2.选文第二段举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竟使1.5万人丧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 水电站事故造成的伤害比核电站造成的伤害大得多。
B. 核电站的安全系数要比水电站的安全系数大得多。
C. 任何形式的电站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D. 核电站会发生事故,水电站也会发生事故,不能因为核电站会发生事故就对其全盘否定。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核电站投资高、消耗低、经济价值高。
B. 核电站的反应效应与原子弹的根本区别在于核电站不是核链式反应。
C. 核电站在安全保险系数和环境保护两方面都优于火电站。
D. 选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核电站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