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贴近生活,写真话,抒真情...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贴近生活,写真话,抒真情。(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范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高大的树权间,一只小小的鸟巢里,几只雏鸟的羽翼刚刚丰满,争着飞向那广阔的天空,那一刻雏鸟长大了。 ——题记 窗外,残留在窗上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片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残留的雨水滴落,溅起一片水花。以优美姿态滑落的水珠似破碎的玻璃碎片晶莹剔透。 这雨,又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雨仍然下着,雨珠不断滴落,此时的我没有心情去管这些,只希望快点赶路回家。 月考考试失利了,在我的眼里这一切都不美好,世界是模糊不清的,是灰暗的,马路上车笛声不断,令人心生烦躁,这天会是故意和我过意不去突然下起了雨,让我有些烦躁。大步向前走,脏水溅在别人脚上也不管,此时我的心情糟透了。 我走向车站,在那里还有一个小女孩在那等车,她胸前的红领巾十分耀眼,她的脸上满愉快的神情。我奇怪了,这种天气,她也能开心得起来? 这时,一位老人蹒跚而来,他的衣服破旧得不成样,他没伞,被这雨水淋成一个落汤鸡。他的眼神黯然无色,头发一缕缕紧粘着额头。不知有多少天没洗了。我皱了皱眉头,往旁边挪了点,想远远的避开他以免弄脏我的衣服。 他有些尴尬,往另一边走了几步,小女孩转过头,看了他一眼,便蹦跳着走过来,用她稚嫩的声音问道:“老爷爷,您没伞?不如和我一起用着吧!”她的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充满了童真与期待,她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 我和那老人都愣住了,老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开口,他有些犹豫。“不要紧!老师教过我们,要我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老爷爷,不要紧,和我一起用着吧!”眼神中充满期待,带着些请求的意味,胸前的红领巾却是红得耀眼。 “好,好,小姑娘,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老人说道,他有些激动,眼中泛着泪光,闪烁着。 我惭愧,我愧于我的无情,我愧于我的冷血,我惊住了,无语了,低着头,只想快点离开这儿。那一刻,让我难忘,让我明白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意义;那一刻,我长大了。 【解析】 这是篇命题作文。我们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那一刻”和“长大”来构思文章。前一个词语重在写一个时间点的感觉,后一个词语重在写长大时的感觉。这里的“长大”可以写它的原意:身体的长大,也可以写它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心灵的成长,两种思路都可以,第二种容易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长大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心理细节刻画,其它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 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 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屈从命运的态度。

D.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4.比较本文第⑬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宗璞《紫藤萝瀑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穿上隐身衣

①大家应该都读过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或者看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吧。在系列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圣诞节得到了一件神秘的礼物——隐身斗篷。有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悄悄地摸进了禁书馆查找资料,幸亏他穿着隐身斗篷,否则,如果被发现了,就会受到重罚。2017年6月26日是这本书出版20周年纪念日,《哈利·波特》的忠实读者们都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真的拥有这样一件隐身斗篷。这又何尝不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呢?其实他们早就开始行动了。

②2006年,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次提出了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2013年、2014年美国的德州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相继找到隐形的方法。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明出了隐身斗篷。这种斗篷是由上百万个微小的金镜子组成的,这些镜子有多小呢?它们的宽度只有我们头发直径的1/1000。

③我们平常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是因为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发生了散射和反射。通俗地说,就是照到物体上的光弹了回来,而这些弹回来的光又传到了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如果不希望看到物体该怎么办?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这些微镜其实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因为这些镜子的大小不一,所以散射光能相互抵消,让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这种镜子只有80纳米厚,非常轻便。不过,目前的隐身斗篷还非常小,大约只能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

④最近,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表示研究有了进展。他们研制的隐身斗篷是通过电磁波的干扰,让物体表面散射回来的光看上去像是从平面反射过来的效果。

⑤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隐身衣可以买,这个世界会不会出现乔治·威尔斯的小说《隐形人》中那样胡作非为的人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第8期)

1.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

2.第③段最后一句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是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先提出来的。

B. 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科研人员研制的“隐身斗篷”分别是通过镜子抵消散射光和电磁波干扰的方式,使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C. 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明的隐身斗篷很小,但很轻便。

D. 不希望看到物体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御者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实以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初中语文同步阅读》)

(注)①御:驾驭车马的人。②抑损:谦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________

(2)夫问其________

(3)妾以求去也________

(4)晏子而问之________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御者

A.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B. 前人述备矣(《岳阳楼记》)

C.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醉翁亭记》)    D. 徙于南冥(《庄子》一则)

3.用“/”为下面的文言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其 御 之 妻 从 门 间 而 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归,其妻请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读了《御者之妻》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客发苕溪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苕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清代诗论家。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句。

2.请结合诗歌的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系列活动,你参与其中。

(1)(集思广益)

就如何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学校向大家征集建议。有位同学的建议是: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谨慎选择、正确认识网络。

他的建议有语病,把你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心系他人)

课上,同桌李华精神不振。课后问他原来是昨晚上网时间过长。你这样劝说他?

(3)(经典引领)

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沉迷网络误学业。请你对出下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