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完成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

完成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我就这样莫名其妙 、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解释它们的含义。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朱自清)

(2)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

4.作者多次写到“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何作用?

5.“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请结合文章说说“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

 

1. 本文记叙了少年时代“我”的一次出走经历。(要强调一下“少年”) 2. 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我”少年时代“出走与背叛”的想法比作楔进脑里的一根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当时“我”这种想法的根深蒂固,难以抹去。 3. (1)“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喻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2)“发酵”本义是发面、酿酒等过程,这里用来比喻“我”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与“自由”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4. 内容上:突出“我”想要离家出走,以进行“我”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以此来证明“我”的成长。 结构上:呼应标题;突显文章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有关成长的记忆。 5. 李白是少年时代的“我”的榜样(是“我”追求梦想的精神动力或是年少的我对诗和远方懵懂的追求或“是少年明亮美妙的梦”)。“我”最终没有找到李白,明白了现实总是比梦想有力量,但是寻找李白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次历练(尽管在现实中碰了壁或“草草收兵”,但依然让我怀想。意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由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创作。本书讲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既有田湖寨的历史变迁故事,也有作者少年时代懵懂的感情,还从一个少年的视角察看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本文记叙了少年时代“我”的一次出走经历。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画线句将“我”少年时代“出走与背叛”的想法比作“楔进脑里”的一根桩,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想法的根深蒂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秋天的怀念》(节选),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阅读出自选文和《散步》的两句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题目。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点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秋叶飘落和冰雪消融的声音都很微弱,为什么作者能够捕捉到?结合句中人物的心情分别回答。

2.选文第一段中母亲“絮絮叨叨地说”和“忽然不说”的原因各是什么?揣摩其中饱含的母亲的深情。

3.“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独立成段,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情感上的作用。

4.孩子说,还没秋游,秋天就没来;少女说,黄叶飘零,秋天就来了。你觉得史铁生会怎么看待“秋天来没来”这个问题呢?结合选文说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1.用“/”画出下面句中朗读停顿处(画两处)。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撒盐空中差可拟

4.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历来被赞为“咏雪”的经典句,其实后人还有不少咏雪的佳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等。结合这几个句子概括前人精妙写雪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的“_____”(景物名)既点出了暮春时节,也暗示了______

2.李白借月抒怀的名句很多,从以下句子中选择与划线句手法相同的一句赏析。

①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静夜思》)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查看答案

在“讲述故事”的环节中,小蕊提供了以下对话,请说说加点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爸爸:小蕊,今天下午妈妈在保利大剧院演出,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蕊:算了吧,老爸,看到我们她的表现会不(A)自然的。

爸爸:那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总要休息一下,不如到大(B)自然里走走。

小蕊:老爸,难得周末,就让我在家玩会儿电脑、玩玩游戏,(C)自然就得到休息了。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为“分享照片”环节准备素材。(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主题词

照片名称

分享理由

1.

“爱与成长”

我为妈妈庆生辰

    妈妈给了我阳光般温暖的爱,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为妈妈庆祝生日时吹蜡烛的瞬间,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感谢。

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