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 不知所之 之:去,往
C. 或语之曰 或:有人
D. 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3.文中哪些事体现了孙抑的孝道?请简要概括。
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_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填空。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诗歌阅读
天末怀李白①
[唐]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
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
3.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综合运用
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
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
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作者:______,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______________ ,这篇著作中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文中写道,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