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中国,绝不会再允许任何国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中国,绝不会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主权。

B.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 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从网络的评论来看,谴责之声和认可、宽容之声都不绝如缕

D.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A项,染指: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使用恰当。B项,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使用不恰当;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使用不恰当;D项,诚惶诚恐: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使用不恰当。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僵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B.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C.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躁热的像温室。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zhì)      然(qiāo)     周 jì)     精竭虑(dān)

B. 责(jí)       教(huǐ)      农(diàn)    藏污纳(gòu)

C. 黑(yōu)      要(sài)      首(qiǎo )   无消息(yǎo)

D. 刻(juān)     步(duó)      亮(zèng)    锐不可(dāng)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燕园生活了几十年的宗璞,燕园的景物与人情让她刻骨铭心,“我爱燕园”是宗璞内心真挚情感的自然流淌。我们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同样有一种不可割舍的爱,请以“我爱北京”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北京的情感。

题目二:假如《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你的游学指导老师,由他带领你和你的同学们一起去游学,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奇妙而有趣的故事?请以“法布尔带我们去游学”为题,写一篇想象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①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1,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作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②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岛屿所产生的不规则布局,与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也都增强了规则的布局和不规则的变化的对比。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

注:峋峙(xún zhì):形容山石、建筑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1.请向你的好友简要重复文章第①段的说明层次是:先整体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具体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有计划地”为什么不能删去。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景山在中轴线上的作用。

(材料一)

中轴线有“三靠”,第一靠是故宫北面的景山。景山原名“镇山”,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建筑学要求宫殿要“背山面水”。用河泥筑山,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土石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于是,景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

(材料二)

景山正中的最高峰相对高度为45.7米,位于其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中心点和最高点。这座高17.4米,三层重檐,金顶绿边红柱,四角攒尖的亭子,给人们观赏北京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

 

查看答案

阅读《我爱燕园》,完成题目。

我爱燕园

宗璞

①考究起来,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或兼个什么差事。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历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

②我爱燕园的颜色。五十年代,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看见那单薄的小花瓣在乍暖还寒的冷风中轻轻颤动,便总为强加于它轻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实是仅次于梅的先行者。还没有来得及为它翻案,不要说花,连树都难逃斧钺之灾,砍掉了。于是便总由金黄的连翘迎来春天。因它可以入药,在校医院周围保住了一片。紧接着是榆叶梅热闹地上场,花团锦簇,令人振奋。白丁香、紫丁香,幽远的甜香和着朦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③绿草间随意涂抹的二月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是野生的花,浅紫掺着乳白,仿佛有一层亮光从花中漾出,随着轻拂的微风起伏跳动,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简直让人不忍走开。紫色经过各种变迁,最后便是藤萝。藤萝的紫色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绿叶间缓缓流泻,这时便不免惊悟,春天已老。

④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从城里奔走一天回来,一进校门,绿色满眼,猛然一凉,便把烦恼都抛在校门外了。绿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则是红荷。夏日荷塘是我招待友人的保留节目。鸣鹤园原有大片荷花,红白相间,清香远播。动乱多年后,寻不到了。现在勺园附近、朗润园桥边都有红荷,最好的是镜春园内的一池,隐藏在小山之后,幽径曲折,豁然得见。红荷的红不同于桃、杏,鲜艳中显出端庄,就像白玉兰于素静中显出华贵一样。

⑤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红,美人蕉有各种颜色,玉簪花则是玉洁冰清,一片纯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树叶的变化。临湖轩下池塘北侧一排高大的银杏树,秋来成为一面金色高墙,满地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不由生出无限遐想。池塘西侧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个叶柄上对称地生着秀长的叶子,着雨后红得格外鲜亮。

⑥一望皆白的雪景当然好看,但这几年很少下雪。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桠,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只有线条的钢笔画。

⑦我爱燕园的线条。湖光塔影,常在从燕园离去的人的梦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说,投在水中的塔影,轮廓弯曲了,摇曳着,而线条还是那么美!湖心岛旁的白石舫,两头微微翘起,有一点弧度,显得既圆润又利落。据说几座仿古建筑的檐角,因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侧小山上的钟亭,亭有亭的线条,钟有钟的线条,钟身上铸了十八条龙和八卦。那几条长短不同的横线做出的排列组合,几千年来研究不透。

⑧我爱燕园的气氛,那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学年开始,园中添了许多稚气的脸庞。'老师,六院在哪里?''老师,一教怎样走?'他们问得专心,像是在问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学年结束,道听途说则是:'你分在哪里?''你哪天走?'布告牌上出现了转让车票、出让旧物的字条。毕业生要到社会上去了。不知他们四年里对原来糊涂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后会有怎样的遭遇。我只觉得这一切和四季一样分明,这是人生的节奏。

⑨有时晚上在外面走,看见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条夜航的大船,总是很兴奋。那凝聚着教师与学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这时我便知道,糊涂会变成明白。

 ⑩我爱燕园中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我扫过自家门前雪,和满地扔瓜子壳儿的男士女士们争吵过。我为奉老抚幼,在衰草凄迷的园中奔走过。我记得室内冷如冰窖的寒冬,也记得新一代水暖工送来温暖的微笑。我那操劳一生的母亲怀着无限不安和惦念在校医院病逝,没有足够的人抬她下楼。当天,她所钟爱的狮子猫被人用鸟枪打死,留下一只尚未满月的小猫。这小猫如今已是十一岁,步入老年行列了。这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属于我自己。

我爱燕园。

(选自《宗璞散文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依次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对燕园的爱。

2.在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哪两个词语重读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对于燕园的感情?

3.文中多次出现“我爱燕园”,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评价《我爱燕园》:“贯串燕园四季景色描写的是宗璞对美的发现和深切领悟。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意识和灵性。”请以第③段为例,说说这样评价的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